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高等教育關係臺灣競爭力 豈能淪為“國民”教育

2007年08月10日 15:47:00  來源:
字號:    

 

  今年臺灣大學錄取率百分之九十六點二八,再創新高,甚至平均一科二點八分就有大學可讀,明年錄取率可能百分之百,只要報考人人都有大學可念,形同“十二年國教”才正要推動、“十六年國教”卻不請自來,真是太荒謬了。

  臺灣《中華日報》今天的社論指出,“國民教育”顧名思義,凡臺灣民眾皆應接受之免費教育,這是權利,也是義務。今年島內大學錄取率逾九成六,雖不到百分之百,也不是所有臺灣人都可以念,更不是就學不必負擔任何學費,但只要報考幾乎都能上榜,若加上國中畢業生也幾乎都有高中可念,臺灣已形同實施“十六年國教”,但這不是對臺灣教育高度進步的讚美,而是對主管機關不留情面的譏諷。

  因為即使是“國民教育”,也得通過最起碼的檢驗水準,而臺灣末段大學的品質,連“國教”水準都稱不上,以形同“十六年國教”稱之,有玷污“國民教育”之嫌。今年大學錄取分數再創新低,四科合計才十八點四七分,其中還有三科加權,推估原始分數,平均一科只要二點八分即可錄取,簡直是閉著眼睛作答也能過關,可以想見,這樣的學生即使接受四年大學教育,程度還是原地踏步,進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正確的説法,這樣的學生,“連高中都不該畢業,島內教育從小學開始就有問題,‘教育部’卻一路裝不知”(暨南大學李家同教授語)。亦即高等教育淪為“國教”水準、卻又連“國教”都稱不上的現象,乃必然結果,無須驚訝。因為臺灣沒把教育的“根”紮好,從國小到大學,甚至研究所全出了狀況,“教育部”以“激活大學退場機制,辦學不佳係所最快後年即可停招”來因應大學品質低落,有唬弄外界、見樹不見林之嫌。

  社評認為,激活大學退場機制,已經喊了好幾年,也砸下大筆經費進行評鑒,但結果是,即使評鑒成績不良,學校仍繼續存在;招不到學生就辦進修、推廣教育來度過難關,使得退場機制形同虛設。“教育部”若像過去説一套做一套,大學品質下滑,必會愈來愈嚴重,且設定後年才停招,等於把燙手山芋丟給下個“執政黨”,“教育部”肩膀何在?

  高等教育之良莠,攸關臺灣競爭力之強弱,寄語民進黨,愛臺灣要從提升臺灣競爭力做起,我們期待臺灣有朝一日能進步到實施“十六年國教”,但絕不希望現階段大學從高等教育淪為“國民教育”。

(編輯:曉章)


[責任編輯:張弛]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