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影視劇為何衰落

2006年02月21日 09:31:00  來源:
字號:    

  今年1月,臺灣方面電視節目的主管機關“新聞局”提出電視黃金時段限制播映外劇的政策後,引起輿論的許多批評。臺“新聞局”這樣做也是出於無奈,因為近年來,臺灣影視劇已衰落不堪。

  1962年4月28日,臺灣電視公司成立,開啟了臺灣電視時代,回顧這40餘年,臺灣電視發展曾經盛極一時,從上世紀50年代的《保鏢》、60年代的《包青天》,乃至後來瓊瑤系列的愛情劇,都曾在臺灣創造很高的收視率,甚至萬人空巷。當時的臺灣電視劇不僅風靡全臺灣,成為每個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也紅遍了大陸和東南亞地區。臺灣製作的瓊瑤連續劇風靡大陸,幾乎人人都愛看,這些系列的連續劇捧紅了許多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如秦漢、馬景濤等。

  然而在短短不到十年間,臺灣的電視劇逐漸凋零。在臺灣,許多過去風光一時的老牌紅星,竟因無劇可演而長期失業,罹患憂鬱症甚至自殺者時有所聞。去年臺灣諧星泰斗倪敏然因憂鬱症上吊自殺,震驚影視圈,正反映了臺灣影視産業的悲涼。還能維持影視生命、繼續發光發亮的,則大多轉戰大陸,憑藉其精湛演技,在大陸製作的電視劇中,開闢自己的新舞臺。臺灣的藝人為求生存而前往大陸發展的,也比比皆是,以當年紅極一時的“小虎隊”成員蘇有朋為例,通過在瓊瑤劇《還珠格格》中的演出,才奠定其一線小生的地位。

  為什麼臺灣的電視劇迅速地從巔峰跌至谷底?專家認為有政策與意識形態兩方面的原因。

  在政策原因方面,1993年臺灣有線電視合法化打破了臺灣電視獨佔市場結構,可説是一個關鍵的政策轉捩點。在此之前,臺灣僅有臺視、中視、華視三家無線電視臺。有線電視合法化後,亞太地區50多個衛星電視頻道得以借由有線電視而進入收視戶家中。短短數年間,由於有線電視頻道在節目的多樣性及選擇性上,都比傳統的3台多,觀眾的收視習慣也大都改變。從好的方面來説,臺灣的觀眾選擇變多了,但卻也同時分散現有觀眾,瓜分了有限的廣告資源,降低了電視臺的營業收益。沒有資金,電視臺就找不到好演員和優秀的制播團隊,就無法製作好的影視劇;另一方面,電視臺大量購買韓劇、日劇以及美國影片,嚴重衝擊島內影視劇市場。

  在意識形態方面,由於民進黨“主政”臺灣6年來,一直大力推動“去中國化”,希望借此切斷臺灣與大陸的文化臍帶,以穩固“政權”。通過一連串的政治操作以及對電視臺直接、間接的政治影響,臺灣的一部分觀眾漸漸變成一個強烈偏好本土化的鄉土劇的群體,成為某些電視臺穩定收視率的保證,於是臺灣影視劇大多都是投資給這類節目。但這樣的節目,品質仍然參差不齊,加之在文化意識上太過局限,進而缺乏在國際以及大陸市場上的競爭力。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作者:陳魚)                                                     

                           編輯:海航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