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寶島小吃讓人流口水

2003年03月20日 09:28:37  來源:
字號:    

記者 吳亞明
到臺灣駐點採訪,無論是在臺北市,還是到外縣市,每天的飲食都需要自行解決。這固然是個負擔,倒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可以走街串巷,品嘗每個臺灣人都引以為豪的“臺灣小吃”。

臺灣各地都有名小吃

臺灣的中式飲食,都是從大陸各省傳過去的,什幺菜都有,而且名稱也與大陸的招牌菜一樣,但端上桌子一看,根本就不是那幺回事,刀工也不行,再嘗一下,更沒有那個味道,帳單一來,還不便宜!所以説,臺灣中式飲食沒有大菜,只有小吃。小吃也是從大陸傳過去的,又融合了當地人的口味,而且就地取材,比大菜顯得更有特色、更有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各地包括各個小鎮,都有名小吃,臺灣人對此津津樂道。比如,桃園大溪有豆干,臺北淡水有魚丸、阿婆鐵蛋和阿給,臺北縣永和市則有正宗的永和豆漿,新竹縣市有貢丸和米粉,嘉義有雞肉飯,南投有紹興酒做的米糕,臺中有太陽餅和阿水獅的豬腳……真是應有盡有。至於蚵仔面線、炒花枝、菜脯蛋、魚羹、擔仔面等,差不多全臺灣的每個小店都有。但臺灣朋友會告訴你哪一家最正宗,原因是它已經開了幾十年,或者當初這一家是創始人。

比如擔仔面,正宗的百年老店就在臺南市,行號叫做“度小月擔仔面”,在臺灣無人不知,而且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店堂陳設一直保持傳統風貌,沒有高桌大椅,全是小臺矮凳,客人步入店堂,圍爐而坐,一邊看夥計現場調製,一邊閒話“度小月”的歷史。90多年前,臺南有個叫洪芋頭的人,以捕魚為生。但是每年的5月到8月間,卻是颱風肆虐的時節,根本沒辦法出海。於是,他只好另謀生計,挑起一頭是鍋和灶、一頭是米粉和面的擔子,賣起了福建老家的肉燥面。因為每年的這段時間,被漁民叫做“度小月”,所以洪芋頭的面也被稱作“度小月擔仔面”,一直流傳至今。

説到臺南,還讓我想起另外一個名小吃,它有個駭人聽聞的名字,叫“棺材板”。它是這樣做成的:將厚片的吐司麵包炸酥後挖空,填入牛奶面糊、雞肉、馬鈴薯、青豆仁等,再將挖去的麵包皮蓋上。棺材板是食客的“戲稱”,老闆索性以此命名。

小吃集中在夜市

這些臺灣名小吃,我都吃過,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齒頰留芳的還是淡水魚丸、基隆廟口的螃蟹羹和高雄旗津的番茄切盤。在臺北的淡水,做魚丸、賣魚丸的比比皆是。先將上等的鯊魚肉打成漿,再加少許的芡粉和水,和勻之後,包進肉燥,丸子就做成了。淡水魚丸很有咬頭,吃的時候還要小心,先得把魚丸咬開一小口,吸吮裏面的肉餡和湯汁,然後才可以大嚼。基隆廟口的小吃攤從清朝同治年間就有了,現在有兩三百個攤位。那裏的小吃螃蟹羹由鮮筍絲、鮮香菇絲、發菜、螃蟹腿肉等6種材料做成,色香味俱全,坐在爐子邊,一碗螃蟹羹下肚,覺得天下美味莫過於此。而高雄旗津的番茄切盤,是將帶青的番茄切成塊狀,放在盤子裏,蘸醬油和梅子粉後再送入口中,那種味道實在無法形容。

當然,小吃最集中的地方還是夜市。臺北因此形成十大夜市,比如士林、公館、華西街、師大、饒河街、遼寧街、寧夏路等等,臺北縣淡水夜市就在淡水老街,基隆的夜市在廟口,新竹夜市則在城隍廟……這些夜市臺灣人都爛熟于胸,外來的觀光客也往往在本地人的渲染鼓動下,按圖索驥,大吃一頓。俗話説得好,走過路過不能錯過嘛!除了小吃,臺灣其實還有一些東西比較特別,山菜如山蘇、過貓、檳榔花、甘蔗筍(其實是小甘蔗苗)等,日月潭的“總統魚”(原名曲腰魚,因為蔣介石非常喜歡,所以改名),海鮮則有東港三寶如櫻花蝦和黑鮪魚等。黑鮪魚的生魚片入口即化,吃後,你會覺得其他魚真的很一般。

飲食不分家,臺灣的飲料也很特別,走到哪都有各種味道的飲料,比如臺北的珍珠奶茶,臺東的洛神花茶以及用煉乳和各種水果做的刨冰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澎湖人發明的用仙人掌果實榨汁做成的冰激淩,味道酸甜,吃了還想再吃。

眷村裏有山東大饅頭

臺灣小吃店很小,很乾淨,老闆、夥計也和善、勤快。裝飾簡樸的墻上往往會挂一塊社會名流題送的匾額,或者就是記者寫的有關報道以及在此一吃的留影。

説了這幺多,還得説回來,大陸人尤其是北方人在臺灣日子長了,還是不太適應當地的飲食,往往覺得太淡、太甜。如果是這樣,我告訴你一個好去處,肯定讓你一解鄉愁,這就是眷村。眷村是當年退踞到臺灣的國民黨軍人眷屬的居住之地,其景象就像上海的棚戶區或北京南城的一些地方。説實話,也就那裏還有正宗的大陸飯菜小吃,你還可以吃到山東大饅頭和杠子頭呢!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