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郭臺銘為何跟“摩拜”結拜?

2017年02月21日 06:5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鴻海集團掌門人郭臺銘投資“摩拜”了,幾乎同一時間,“優步”宣佈2月10日退出臺灣市場。公用自行車“摩拜”和網約車公司“優步”,都堪稱共用經濟的代表。不想,大陸的“摩拜”受到臺灣知名企業家青睞,投資入股參與其中;“優步”在臺灣成立4年、運營1500萬人次,卻被處鉅額罰單被迫出局。兩種態度截然不同,耐人尋味。

  或許個案不足以説明什麼,但臺灣當局與臺灣企業家存在認知差距倒也不是新鮮事。遠的不説,今年春節期間在臺灣海基會舉辦的臺商聯誼會上,仍有臺商懇切呼籲“應儘快審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寄希望於條例通過後可以重啟兩岸服貿協議。不管當時臺灣地區領導人如何答覆,實際上臺“經濟部”去年就裁撤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小組,臺灣媒體直言“服貨貿走入歷史”了。

  企業家與臺灣當局立足點不同,存在認知偏差難免。不過,無論企業的管理者還是地區的領導者,同樣需要審時度勢。優秀企業家更會有清醒的自知,明白世界不會因你而變,你只能隨著世界而變。他們會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挑戰,順勢而行,應勢而動。這正是郭臺銘看好“摩拜”的原因所在,他看到的是“摩拜”代表的新趨勢。而臺灣當局是如何應勢而動的呢?放棄ECFA,拒絕與一水之隔、蓬勃發展的大陸合作;捨近求遠,積極爭取加入未來飄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半年前更強力推動“新南向”政策,押寶在尚不成熟的東南亞市場。結果,TPP因美國退出面臨無疾而終的命運,“新南向”政策更是錢投了不少,始終看不到起色。

  從臺灣當局對企業界的回應看,並不僅僅是審時度勢能力不足,判斷失誤。他們一再承諾要“維持兩岸現狀”,表示將優先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顯然明瞭兩岸經濟合作對臺灣的重要性。但向來靠兩岸關係緊張漁利的民進黨,只要懷了一黨一己之私,就很難客觀看待兩岸關係,很難從臺灣前途命運出發,作出真正有利於臺灣人民福祉的決策。這也正是企業家看清什麼樣的兩岸政策對臺灣有利,臺灣當局卻背道而行的原因所在。

  結果是可以想見的。企業家自會尋找出路,縱橫四海。臺灣向來不乏優秀的企業家,近一段時間,鴻海、臺積電、台塑等大企業紛紛傳出境外投資建廠的消息。可憐的是臺灣老百姓,他們只能在臺灣當局固步自封的政策下坐困愁城。(木鳴)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