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服貿被卡住,臺灣咋又喊狼來了?

2014年07月14日 07:4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上天本來對臺灣不薄,不曾斷絕臺灣發展機會,但或許是我們不懂得珍惜,讓優勢和機會都喪失了。”中國大陸和韓國近日發表聯合聲明,爭取在年底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不但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和臺“經濟部”負責人坐不住,連島內媒體都看不下去了,評論的字裏行間洋溢著遺憾和憂心的味道。島內名嘴趙少康評論稱,當中國大陸和德、韓等經濟體都在努力結盟拼經濟的時候,臺灣“立法院”仍然各吹各的號,綠軍逢馬必反、逢陸必反,當局對經濟協議“卡死”也難過關的現象一籌莫展。

  臺灣有三急,“急也沒有用”

  馬英九也是一肚子苦水。他説,一提到韓國就感慨萬千,“每次一輸給它,政府就被批評,那個不做、這個不做”,但當局想要做追上韓國的做法,卻遭受許多沒有正當性的阻擋。“我們真的是心急如焚”,但“自己不去爭取、加速,急也沒有用”。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接受訪問時卻是另一副腔調,另一種著急。他認為,中國大陸此舉是要對馬當局施壓,但臺灣不應該掉進對岸設下的“陷阱”,應該要分散市場,更積極融入其他區域經濟組織。不過,動動嘴皮子容易,真要照方抓藥去辦就難多了。

  大陸和韓國要攜手,臺灣有三急。經濟主管部門急,是因為他們作為業內行家,最懂得裏面的先手後手和成敗得失。當局領導人急,是現在服貿和監督條例還在“立法院”裏躺著呢,兩岸後續協商無從談起,且處理不好跟中國大陸這個範本,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協議談判也形同空中樓閣。綠營急,則是怕兩岸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到時候連空喊兩嗓子“獨立”的事兒都沒有市場了。

  形同對臺“經濟核彈”

  臺韓經濟同質化程度高,作為亞洲四小龍中的兩員幹將,一直瑜亮情結不斷。臺灣當局“經濟部”10日首度公佈大陸和韓國自貿協議簽訂後對臺灣的産業衝擊評估,島內將近1/4的工業産品將受韓國威脅,涵蓋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和紡織業等領域,屆時臺灣出口到大陸的産品中,恐有2%到5%的出口值拱手讓人,粗略估算臺灣受影響約32億美元至84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960億元至2500億元)。以面板業為例,中國大陸進口的面板,約有23%來自臺灣,27%來自韓國。而臺灣面板出口至大陸,需付的關稅約佔三成,稅率為10.12%。在關稅條件一致的前提下,臺制面板佔有率已經落後韓制面板,若中韓自貿協議生效,韓國取得更優惠的關稅,臺灣面板市場佔有率恐將一落千丈。

  業內人士形容,如果韓國搶先一步和中國大陸建立經濟直通車,臺灣外貿出口將猶如大動脈出血,估計衝擊近百萬就業人口。臺灣“國發會副主委”陳建良説,臺韓重疊的産業,“韓國增加的,就是我們減少的”,中韓自貿協議生效後,歷史勢必重演。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説得更狠,他認為類似訊息對臺灣來説已經是“經濟上的核子彈”。

  類似“狼來了”的憂慮,非止一端。而馬英九“心急如焚”,就是擔心一旦大陸和韓國攜手,而服貿協議和監督條例仍躺在“立法院”遷延不決,一定會影響臺灣製造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拉大臺灣與韓國的出口差距,長期衝擊臺灣經濟。

  據悉,臺灣“經濟部”稍早的如意算盤是,兩岸貨貿談判力爭下半年談完,且面板、石化等降稅條件,不能比韓國差,以免被其後來居上。但服貿卡關,已全面打亂兩岸後續談判。

  “四小龍”的兩個版本

  臺灣空中大學教授、海基會顧問李允傑指出,島內反服貿團體把大陸當成主要敵人,是搞錯方向。臺灣的hTC在國際市場被韓國的三星壓著打,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已經落後於韓國,政客們卻還陷在虛誇的“恐中情結”走不出來。馬英九也深有感觸地説,很多掣肘行動出來,最大的關鍵是老把大陸看成洪水猛獸。

  2009年兩岸洽簽ECFA時,韓國十分緊張,當局為此專門召開內閣會議,研商如何因應“Chiwan(China+Taiwan)”經濟體的形成。如今局勢已經完全倒轉了過來。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葉春榮認為,正是緊緊擁抱大陸市場,韓國才能有現今經濟發展成就。而有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的外媒表示,臺灣對大陸採取封閉、敵視態度,已導致貿易地位逐漸被邊緣化。與韓國同為昔日亞洲四小龍的臺灣,如今貿易量只有韓國的一半。“臺灣不與大陸簽服貿,傷害的是自己經濟”,葉春榮説,相對來説,韓國也少了一個潛在競爭對手。

  在臺“經濟部”主管的眼裏,兩岸談判的“上策”是“談得早”;若按原本規劃,服貿、貨貿沒有延宕,兩岸貨貿早已比中韓自貿協議超前一年半至兩年生效,可以從容搶佔市場先機。而現在看起來,貨貿談判已很難在年底前完成,先機盡失。

  臺灣“經濟部”最新發佈的《製造業投資暨營運概況調查》發現,今年計劃海外投資置業者佔15.3%,主要投資地區仍以大陸居首,顯然服貿卡關,反加速臺商大陸佈局。在大陸深耕這麼多年,臺商們顯然比意識形態先行的政客們更懂得對岸的價值。(記者 任成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