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兩岸産業合作論壇日前在江蘇省昆山舉行,會中雙方官員除了持續表達兩岸産業合作對彼此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之外,也各自陳述了對對方的期待。臺灣《經濟日報》2日社論指出:持平而言,大陸期待臺灣對陸資赴臺加快加大開放腳步,臺灣則期望對岸在産業分工發展及區域整合上給予臺灣産業合理的對待。從各自的需求與立場觀之,應可體會與理解,但若要真的讓雙方能夠展開實質的雙贏合作,思維的改變恐是首要之務。
社論指出,自2008兩岸破冰以來,各界都在期待“三通”後的産業情勢是否可以帶給臺灣經濟更多的紅利。尤其對於在金融風暴中一枝獨秀的大陸內需市場而言,各國和地區無不虎視眈眈,希望這個原本是世界工廠的國家,可以成為世界市場,而為全球遲滯的經濟帶來復蘇的曙光。也因為大陸市場的潛力,以及兩岸的特殊關係,島內許多廠商皆認為此時是打入大陸市場的好時機,因此高喊臺當局應重視大陸內需市場,兩岸廠商更應合作來拓展內需市場。
基本上,這樣的思考對於臺灣産業而言,若是以國際市場為標的的廠商,大陸當然是不可或缺的版圖,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皆不景氣的今天,的確需要重兵部署;而對於原本國際化程度較低的企業,在語言相通下,大陸也是較容易跨出第一步的地區。
不過,社論也説,檢視兩岸産業目前面臨的形勢,競爭領域已大於合作的範疇,不論從産業的角度或者就經營模式而言,在品牌、ODM或OEM等方面,兩岸産業競爭愈來愈激烈,尤其大陸擴內需的政策,更是讓大陸廠商摩拳擦掌,勢在必得,兩岸産業在其中還有多大的合作空間,不無疑問。
再者,當臺灣的廠商想要跟中國大陸某家業者合作時,相對就成了其競爭者的假想敵,彼此矛盾就形成。此時合作的對象就很重要,選對夥伴可能會全拿,但選錯邊,有時反而全盤皆輸。
此外,如同在此次論壇學者專家所言,産業合作若聚焦于內需市場,因為思維著重于市場擴張,行銷本土化的調整為重心,較容易忽略技術升級,未來面對全球市場時,國際競爭力反而較不容易提升。而也因為致力於擴張,在沒有頂層設計的指導或者中央由上而下的協調,將容易造成産能重復投資,産能過剩于焉産生,面板及太陽能産業的教訓殷鑒不遠。
兩岸産業合作進軍大陸內需市場,的確應該積極推動,只是就産業雙贏的角度來看,共同走出去,可能是更優先的策略與作法,當局也較有著力的角色與定位。亦即兩岸當局及産業應積極就下世代的産業或市場,共同制訂産業標準,一起進行技術發展及應用創新,通過雙方城市或區域的大規模試點來拓展兩岸以外的廣大新興市場,相信彼此的心結與矛盾較易降低,雙方的利益較易分享,當然合作成功的機會相對也較大。
舉例而言,銀發社會即將來臨,全球各國都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兩岸若能思考在生技、醫療或環境安全方面針對老年民眾所需要的産品或服務進行相關技術標準的制訂開發及合作試點;又或者在環境永續與綠色産業方面,找到下一波的機會來共同努力,相信可以開展兩岸進軍全球市場的新格局。
兩岸競合形勢變化快速,如何真正做到雙贏的合作,考驗兩岸當局及企業家的智慧。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2005年在北京大學演講最引起大陸共鳴的一句話“兩岸合作賺世界的錢”,或可成為未來兩岸産業合作策略思考的起點與戰略的目標。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