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兩岸服貿協議利在長期 臺灣大可放心

2013年07月25日 14: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7月25日就兩岸簽署服貿協議發表署名王鵬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必需從兩岸關係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不應該就短期內協議可能帶來的影響採取排斥態度,甚至拒絕履行。反對此協議的相關人士也主要基於政治利益考慮,而非真正為臺灣的長遠經濟發展著想。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早該開放服務業

  6月21日,兩岸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它是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因臺灣內部缺乏溝通,《服貿協議》的簽訂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爭議主要在《服貿協議》是否帶來臺灣內部的不公平競爭、能否惠及大多數臺灣人以及該協議達成的條件是否充分等問題上。 

  筆者認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必需從兩岸關係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不應該就短期內協議可能帶來的影響採取排斥態度,甚至拒絕履行。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屬於ECFA框架協議內的附屬執行協議之一,是必然發生的産物。2002年臺灣在加入WTO時,承諾最遲2020年全面開放臺灣服務業,如果按照承諾,臺灣應該對大陸開放超過ECFA限制的服務貿易協議的眾多領域,這説明臺灣服務業的開放是早就承諾、早該發生的事情。 

  《服貿協議》是相互開放的。在全球化的今天,兩岸在各個方面都聯繫得更加緊密,臺灣對貿易協議的質疑實質為“閉關鎖島”的思維。大陸不可能為了臺灣市場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影響兩岸關係大格局。所謂陸企的衝擊不可能大規模到來,臺灣大可放心。 

  大陸會以大局為重 

  從臺灣方面來看,雙方此次簽署的協議,大陸對臺灣開放了包含電子商務、金融等65項領域,臺灣對大陸開放了包含金融、醫療及旅行社等55項領域,對臺灣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有積極影響。 

  特別是在金融業和電子商務的市場開放上,大陸可以為臺灣金融業發展開拓一個潛力巨大的新市場,除了營業規模和利潤將可大幅提升以外,也將為臺灣本地眾多金融從業人員增加一個大顯身手的舞臺,發展為國際金融人才。此外,通過電子商務開放,眾多的臺灣商品也可以獲得一個開拓大陸市場的重要管道,為臺灣的商品出口增添不小的動力。 

  因此,臺灣內部對《服貿協議》的爭論,很容易將其不確定的影響擴大化,反對此協議的相關人士也主要基於政治利益,而非真正為臺灣的長遠經濟發展。當然,此協議後續執行需雙方繼續協商,以便讓兩岸人民真正享受該協議帶來的現實利益。(作者為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扶海濤]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