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花博效益開啟“後花博時代”思考

2011年04月25日 08:46:00  來源:
字號: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於今日閉幕,雖然開幕前風風雨雨遭受質疑,但經歷數月,花博的舉辦卻愈發顯示魅力。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討論“花博”效益的加值與延續問題。評論指出,這種成功的運營模式,將開啟眼神花博效益的“後花博時代”思考。把這種國際性的活動當做對臺灣地區發展的鞭策,從而寄望與臺灣地區的長足發展。

  全文摘編如下: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今天閉幕,回顧花博從開幕前風風雨雨的花價採購質疑,到中期過後參觀人潮的涌現,甚至出現依依不捨、要求延後閉幕或保留特定展館的聲音,花博在民眾的支援度上猶如倒吃甘蔗,充分顯示花博的實力與成功。

  展期171天的花博經濟效益,尚待主辦單位精確計算;先依臺北市産發局在市議會的回答來看,以130余億元(新台幣,下同)的投入成本,創造近300億元的直接間接總效益,可謂成績斐然。再從參與花博活動的産業類別來看,受惠較大的産業包括:營造工程、批發及零售、運輸倉儲、住宿及餐飲、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等;這些産業大都是以內需市場為主,因此,花博活動也成功發揮了促進內需産業需求的功能。

  花博的成功也顯示,只要是高品質、有創意的活動,臺灣民眾還是願意掏錢消費。因此,當局在促進民間消費時,不必以提高平均消費金額為主,因為民間消費佔臺灣GDP已近六成,要再拉高並不容易;相對的,當局應以營造更優質的消費環境,或更具創意的消費機會,增加提升臺灣地區邊際消費傾向的誘因。

  更重要的是,花博雖然閉幕,但這次成功的營運模式、效益及創新的作法,開啟了延伸花博效益的“後花博時代”思考。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在贊助活動記者會上即表示,花博為臺灣地區歷來最成功的國際活動,面對“後花博時代”的開啟,如何延續這股美麗的力量,是身為企業公民要思考的課題;希望在花博結束後,結合中山北路商家、國際觀光與文創、時尚産業,共同打造“臺北表參道”。

  “臺北表參道”或許仍是未經共識的潘董事長個人想法,但這樣的想法明白表達,臺當局活動及後續規劃須與在地産業的特色及發展相結合;也唯有如此,産業效益才不會因為活動的結束而終止。不過,目前臺當局對花博閉幕後的規劃,仍僅限于花博展館的後續營運,期望未來能看到與週遭産業相結合或互補的想法。

  在其他地區,均把國際性活動當做鞭策自我成長的機會;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或2010年上海世博會,都讓市容煥然一新,大眾捷運也幾乎一次到位,這都是沒有奧運或世博時所能想像的努力與成果。因此,我們仍寄望看到臺北市的長期發展,能因舉辦花博而獲得關鍵的進步,不只是城市景觀的美化,還包括硬體的便利、軟體的經營經驗,或更友善對待觀光客等軟實力的提升。也就是説,多年後當大家再回顧花博時,可以清楚看出花博對臺北及臺灣地區發展的意義與貢獻,而非僅是數字上的經營效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