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經濟谷底翻升 景氣復蘇趨於有感

2011年01月30日 11:09: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30日發表社論説,臺灣去年經濟發展成績很亮麗,民眾“有感度”卻顯然不足,被形容為“無感復蘇”。但這種社會群體心理現象已經扭轉過來,因為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消費市場各行各業都覺得“買氣”回來了。

  社論摘錄如下

  根據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島內消費者信心指數(CCI)連續8個月走揚,未來半年民眾對個人經濟及景氣看法,指數為86.78點,創下近十年來新高。消費者信心指數是由六項指標組成,其中民眾對“投資股票時機”、“島內經濟景氣”、“就業機會”三項最為看好。尤其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一項,首度出現“樂觀”心態,顯示民眾對經濟發展具有信心。
  
  各大百貨公司生意興隆,人潮洶湧,甚至出現搶購現象。百貨業是景氣反映最末端,是民眾對景氣感受的“溫度計”。太平洋SOGO總經理李光榮表示,民眾購買力明顯提高,“猶豫期”相對縮短,他看好今年業績可成長5%以上。新光三越去年全臺業績破730億元,大幅成長9%,今年將以破十為目標。

  批發業和餐飲業也出現欣欣向榮景象。臺當局“經濟部副統計長”蔡美娜表示,去年12月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達1兆1926億元,為史上單月次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超商,業績可觀,以統一和全家為例,去年總收入都創下歷史新高。餐飲業去年年增率達7.12%,也是十年來的最佳成績。

  國際對臺灣經濟發展成績相繼給予高度肯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最新報告,臺灣投資環境評比列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瑞士、新加坡和挪威;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

  英國知名智庫“列格坦研究所”公佈的“2010年全球繁榮指數”,在110個國家和地區中,臺灣排名第22位,所謂“繁榮”內涵包括經濟、企業與創新、施政、教育、健康、安全、個人自由、社會資本、物質財富以及生活品質等條件。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和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針對2009年全球化趨勢出現停頓及2010年溫和回升現象做調查,臺灣在60大經濟體中排名第12,高於美國的第28和大陸的第39。

  綜合各項指數,臺灣“經濟研究院”公佈2011年總體指標預測,經濟成長率預估為5.71%。支援這項預估的基礎,在於出口和內需都蒸蒸向上,以及吸引外資並開放陸資來臺投資,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
 
  臺當局“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不排除今年中公務員能夠加薪。“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也表示,失業率連16個月下降,景氣已有回升趨勢,今年有機會調整基本工資。王如玄進一步解釋説,目前就業市場的問題是“缺工”,而非裁員或“放無薪假”,説明景氣趨熱,民眾有了感受。

  經濟大氣候的形成,係乎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臺灣因經濟成長率提高、失業率降低及市場回春,使內在條件充滿上揚力度,且因兩岸經貿日益熱絡及外來投資走俏,而使外部環境漸入佳境。臺灣經濟去年已由谷底翻升,今年將可期待由復蘇期穩步進入繁榮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