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以産業突破創新帶動兩岸關係向前行

2010年07月14日 12:29:00  來源:
字號:    

  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日前在廣州閉幕,與會的兩岸雙方達成22項決議,其中主軸在於推動兩岸産業全面合作發展,並帶動技術創新升級,為兩岸人民創造共同福祉。該論壇結束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釣魚臺賓館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在這次會見中,雙方除就兩岸關係發展的理念進行對話之外,也共同肯定了“後ECFA”新形勢下,雙方加強經貿産業合作的高度必要性,並一致認為其是厚植雙方共同利益,實現兩岸雙贏的重要憑藉。 

  社論説,兩岸的當務之急,仍在於雙方經貿、産業合作格局之布建。因兩岸政治互信的追求,乃至於政治談判之展開,都必須先有一個強力的經濟基礎來作支撐。等到有一天,雙方共構出密切的經濟互利互補機制,則屆時彼此即能在相互信賴情況下,自然地展開政治談判。換言之,在現階段,雙方仍應將主要的心力,投注在經貿及産業的合作發展之上。不過,我們也不反對,雙方現時可在不拘形式的情況下,交換政治性的理念及看法。 

  如果經濟優先的原則能確立,兩岸雙方首應合力主攻産業合作體系的全面鋪開,因這是兩岸最大的實質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有助雙方對外競爭力的提升,與人民就業機會的擴張。對此,我們欣然看到,這次的論壇,對兩岸的産業合作,作了全方位的論述,既談到新興産業的全面合作、兩岸産業搭橋合作,也論及現代服務業發展,以及企業轉型升級問題等。其影響層面頗為深廣,堪稱為兩岸産業界的一次總體大交流。 

  因為該論壇相關決議的內容,都是廣泛性、原則性的表述,兩岸之間現在很需要具有突破創新性質的大項目,來集聚雙方的注意力、人力、物力。從這種合力攻克難關的過程中,兩岸雙方很容易形成共同意志,使所謂的互信問題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此種高層次的合作發展模式,會為兩岸經貿合作創造最大的價值,實現中華民族長遠的共同利益,甚至為全人類作出貢獻。 

  追根究底來看,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在經濟合作。而經濟合作的主體在産業合作。産業合作的核心,則在於突破創新的大項目。期盼兩岸放開心胸,放大格局,勇於朝尖端領域去聯合立項,並一起匯集資源,大力投入,使兩岸共同奮鬥。

  社論最後指出,兩岸雙方的合作必須從産業面挺進尖端、做大做強開始,才能為兩岸關係發展找到康莊大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