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尊重人才培養人才 臺灣才有“黃金未來”

2010年05月18日 13:32: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18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灣要有黃金般的未來,關鍵就在人才;希望當局能從現在就開始規劃、循序漸進,在各個領域中有系統的培養人才。

  社論摘錄如下:
 
  在馬英九行將任滿兩週年之際,臺“行政院”上周宣佈“內閣”第一波改組名單,預計本週完成第二波改組的人選安排。這次的調整以“財經閣員”為主,也是去年9月10日“行政院長”吳敦義上任以來,“內閣”最大的人事變動。

  到5月17日交接時,卸任的“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任期僅區區8個月又7天,卸任的“金管會主委”陳衝任期稍長,也不過17個月又16天,其中“金管會”還是獨立機關,卻兩年內三易其長。不僅如此,執掌臺灣經濟規劃大計的“經建會”也一再走馬換將。兩年前陳添枝出任馬當局的第一任“經建會主委”,當劉兆玄因莫拉克風災辭職下臺時,陳也隨之去職,而由原任“政務委員”的蔡勳雄代之。昨天吳敦義證實,“經建會主委”內定由民間的劉憶如接任,但因人事連動未定而暫不宣佈。

  臺灣“內閣”人事更換之頻、任期之短,都是世界民主社會所少見者。這種怪現象在陳水扁8年執政時如此,到了馬英九時期亦不遑多讓。值此“內閣”變動之際,益發凸顯當局拔擢人才的方式問題重重,不免令人憂慮其施政品質。

  以這次內定變動的“經建會”為例,如果當初任命蔡勳雄擔任“主委”是正確的決策,顯然應該是因為蔡勳雄在“政務委員”任內,讓高層認為他比陳添枝更適合擔任“主委”。但這個看法,怎麼不旋踵之間就變了?蔡主委才剛剛提出要規劃臺灣的未來十年經濟發展方向,怎麼突然變成不再適任?這種忽上忽下的用人方式不僅讓民眾看得一頭霧水,恐怕連當事人也是問號連連。

  另一方面,當局在培養人才上似乎也無全盤規劃。高層早就對劉憶如有相當了解,但過去兩年卻未積極將她引入智庫或其他政府體系,讓她有機會接觸實際政務或襄讚決策,反而聽任她投閒置散(僅擔任“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以及“行政院政務顧問”等無實際作用的閒職),然後才突然不次拔擢。這種忽冷忽熱的用人方式,同樣讓人費解。

  過去多年,臺當局常苦於找不到適合的政務官人選。其實,臺灣並非沒有人才,只是許多人不願意進入“政府體系”。究其原因,除了政務官必須忍受民意代表的言詞羞辱,又易成為眾矢之的等個別因素外,更主要的問題則出在當局不重視人才培養、對人才輕慢的結構性問題上。

  不重視人才培養,用人就有很大的任意性,因此容易形成“反向選擇”。一方面,既然無從預期未來,有才能的人往往不願以公職為事業:相反的,有心之人卻開始攘臂伸腿,寄望能夤緣幸進。更糟的是,後者總是互相攀附,形成勢力,甚而也阻斷了人才晉用之門。

  對人才的輕慢,更使得才能之士對公職望之卻步。這種輕慢,有時表現在對政務官的輕蔑言詞,更表現在對卸任政務官的態度。許多職務的變動,往往由內定的當事人自行對外宣佈,原任者卻得從媒體上才得知這個消息,於是悲憤打包,含恨離去。這種景象一再重復上演,所有臺灣民眾也都看在眼中;唇亡齒寒,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臺灣要有黃金般的未來,關鍵就在人才。我們希望當局能從現在就開始規劃,在各個領域中有系統的培養人才,選擇有才德而且能積極任事的人士,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政策事務,擔負一定的責任,而且彼此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核,再調整其工作,增加歷練與見識,然後逐步擇其優者賦予更重要的任務。如此循序漸進,幾年後就能産生一定數量、聲望與歷練兼具,能擔負重任的棟樑之才。

  過去總有人感慨,為什麼今天臺灣不再有李國鼎與孫運璇這樣的人物。我們相信,唯有尊重人才,培養人才,才可能發現未來的李國鼎與孫運璇。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