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12日發表社論,針對最近臺灣社會為了兩岸洽簽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衝突日漸升溫、朝野兩黨主席決定舉行辯論指出:一個原屬全球經貿巨變下的政策抉擇,如今似乎演成愛臺與賣臺之爭,令人慨嘆;我們認為兩岸洽簽此一協議雖涉政治問題,但更是經濟問題,重點在於:面對當前整合如此迅猛的亞洲經濟,臺灣能偃旗息鼓、聽天由命嗎?
社論摘錄如下:
要談兩岸洽簽ECFA這一件事,得從區域經濟整合談起;而要談區域經濟整合,又得從全球多邊貿易的式微談起;而要談全球多邊貿易的式微,便不能不了解近60年關貿總協定(GATT)與世貿組織(WTO)的變化。
自由貿易一直是經濟思想上追求的目標,但基於自利心,各國或地區總是高高築起貿易壁壘。1930年美國為保護本國産業,曾通過哈裏─斯穆特關稅法案,一舉將關稅稅率調升至60%,大蕭條因此由美輸出全歐,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各國關稅稅率仍逾兩位數。
歷經二戰,美、英等國了解保護主義對經濟的危害,于1947年進行首次多邊貿易談判,並簽署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調降關稅、開放市場。此後40多年總計進行8個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終於讓全球工業國家的工業産品“平均關稅稅率”降至4%以下,自由貿易終於踏出關鍵的一步。
臺灣在20年前尋求加入GATT(WTO前身),即著眼於此。因為只有成為GATT的締約成員,才能與美、法、日、韓等貿易夥伴平起平坐,享有最惠待遇。歷經10年的諮商,臺灣終於在2002年加入WTO,遺憾的是,與此同時第九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杜哈回合)卻陷入膠著,8年過去毫無進展。隨著多邊貿易體系的式微,區域貿易結盟漫天蓋地而來,而這一全球貿易環境的巨變,使得臺灣千辛萬苦取得平起平坐的地位未能發揮實質效益。臺灣如今産品不論輸往東盟、歐洲、美國、南美所需擔負的關稅,都比那些彼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或地區來得高。
舉例來説,如今韓國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計有美國、印度、歐盟、東盟、智利、新加坡、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等,日本所簽署的計有東盟、墨西哥、智利、澳大利亞、韓國、印度等,中國大陸所簽署的同樣也包括東盟、智利、紐、澳、南非關稅同盟等。其餘東盟、美國、歐盟、南美等國或地區正在研議洽談的FTA更是數不勝數。面對如此情勢,臺灣可謂四面楚歌,除非“杜哈回合”峰迴路轉,否則臺灣外貿劣勢年甚一年,已屬必然。
臺“國貿局長”黃志鵬日前在一場電視辯論裏講得好:“ECFA是談得好不好的問題,而不是該不該去談的問題。”面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式微,臺灣既不能在區域整合的戰場上偃旗息鼓,也不能聽天由命等待杜哈回合奇跡式地達成共識,唯一的道路就是突破目前難以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困境。而與中國大陸洽簽ECFA,就是重要的一步。
有些人也許會問:何以不與美、歐、日、東盟簽署FTA,偏偏選擇先與大陸洽簽?事實上,臺灣與美、日、歐、東盟多年洽商絲毫沒有進展,並非不談。背後或許存在大陸的因素,但就平情而論,歷來各國或地區洽簽對象皆以最重要貿易夥伴為首選,也是事實。大陸如今是臺灣最大出口地區,佔臺灣出口比重達31%,遠高於美國的11.3%、歐盟的 10.9%、日本的6.4%,選擇大陸洽簽FTA天經地義。還有人質疑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過深,引以為憂,其實依據WTO統計,區域貿易彼此高依賴的情況極為普遍,不足大驚小怪。以2004年至2005年的資料觀察,加拿大85%的出口市場在美國,美國出口産品總額中也有23%輸往加拿大,歐盟區內貿易佔67%,他們相互依賴,反而促進了彼此的經濟。
我們認為兩岸ECFA確如黃志鵬所言“不是該不該去談的問題,而是談得好不好的問題”。在野黨若關心臺灣的經濟前景,絕非一味地反對或蓄意挑起兩岸敏感的政治神經,使經濟問題政治化,而是站在增進臺灣整體利益的立場,督促執政當局在與大陸談判中爭取更好的條件、更長的調適期,讓臺灣能在全球多邊貿易式微、貿易環境巨變下,尋得一條出路。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