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應依不同等級劃分 臺媒為庶民經濟諫言

2009年09月17日 13:01:00  來源:
字號:    

  臺當局“行政院長”吳敦義上任後提出“庶民經濟”的概念,但什麼是“庶民經濟”?迄今尚無明確的定義。依“行政院”官員們近日的闡釋,大致上皆認為島內生産總值、物價、失業率等總體指標無法貼近民眾的感受,當局應講一些民眾聽得懂的數據,以讓數據能反映出島內生活的處境,昨日“副院長”朱立倫更已指示經建會于一個月內研擬編制生活物價指數 。 

  臺灣《工商時報》17日社論指出,吳敦義關心民眾的感受,希望從指標了解民生疾苦進而作為施政參考,其用心值得肯定。但臺灣754萬戶家庭的經濟狀況差異極大,每個家庭的消費內容不盡相同,而且每個人從事的行業也不一樣,這些異質性已註定了全臺灣不可能只有一種民眾的感受,而有數百、甚至數千種不同的民眾感受。舉例來説,8月份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為-0.81%,對於那些買筆記型電腦、電視、數字相機的人來説,由於這些商品價格較去年跌逾1成,自然會認為物價跌幅不只0.81%;反之,對於那些不買家電的家庭來説,僅每天面對兩位數的菜價漲幅,主觀的感受一定會認為消費者物價根本失真。 

  “庶民經濟”的概念是希望了解臺灣民眾的感受,但問題就在於每位民眾的狀況本來就不一樣。面對經濟衰退,有人失業發愁,有人工作安穩;面對利率調降,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扼腕不已;面對健保費率調升,有人影響不大,但卻有人陷入困境。一百位民眾雖未必有一百種感受,但有個十幾種看法是極正常的事。那麼吳的“庶民經濟”,到底是要貼近哪一階層的民眾感受? 

  正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因此異中求同的做法就是觀察一個加總、平均後的總體經濟指針。總體經濟指標如島內生産總值、失業率、通膨率等統計的目的,本來就是用來衡量總體的走向,而非個體的感受。借由觀察這些總體指標的變化,“央行”與“財政部”才能準確地採取貨幣、財政政策的調控,以維繫經濟穩定。總體指標的重要,於此可知。只有透過對總體經濟指標的掌握,才能提前發現通縮、通膨而加以預防,以免造成更大的泡沫與蕭條。 

  總體經濟指標有其絕對的重要性,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但不可否認的,總體指標也有其先天的缺點,就是吳敦義所提的人民感受這一問題。特別是在全球化之後,臺灣總體與個體的均衡走勢已被打破,各部門不再同榮同枯,經濟成長也不再是加薪的保證。根據估計,1986年製造業24個行業間的薪資“標準差”僅3,620元,至2007年已升至16,192元,各業産值的“標準差”也由252億元驟升至1,570億元。産業的景氣、就業者的收入,近十年已無法齊頭式的成長,如此劇變的總體環境,已使臺灣家庭五等分位所得差距由4.6倍驟增至6.1倍。 

  社論表示,從這個總體環境的改變得知,當局所倡議的“庶民經濟”不應該泛泛蒐集一些與民生有關的指標,也不是再編一個“庶民經濟指標”,而是應該在既有的總體指標下,依據不同所得階層編制特殊分類指標。例如為了解不同所得家庭對物價的感受,可以依貧富家庭的消費結構編制五等分位消費者物價指數,如此一來即可了解各階層受物價衝擊的情況。至於就業者統計,也可依家庭所得五等分位以了解藍、白領就業者、失業者及非勞動力的生活與就業困境。 

  社論認為,在全球化影響日深,臺灣總體指標與個人感受愈離愈遠的此刻,吳敦義的“庶民經濟”思維恰可補此不足。但萬不可因循老方法,又是委外研究,又是勞師動眾,花了大筆預算卻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指標。新“內閣”此刻只要在現有總體指標下,以五等分位貧富家庭作為基礎,編制各階層的分類指標即可。如此一來,便可自物價、就業、失業、所得、消費、儲蓄等總體指標,看出不同家庭的處境。而這樣貼近各階層民意的資訊,也才有利於吳“內閣”未來經濟政策的思考與訂定。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