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中時:租稅改革讓人失望 經濟環境一團糟

2007年09月10日 10:55: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建會主委”何美玥日前宣佈“行政院”將啟動第三次賦稅改革,計劃大幅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由現行的百分之二十五,至少降低到百分之十六點五,比香港還低。同時,何志欽“主委”也宣佈將會把保留盈餘加徵百分之十之現制取消。據估計,這樣的減稅措施稅收損失至少一千三百億元。何“主委”不知有何依據,認為這樣的稅收損失“還在當局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最後,何“主委”也將所謂第三次稅改定調,以“低稅簡政”為目標。看來,將來的所謂稅改大計,竟要由學習農化出身、對租稅理論一竅不通的何美玥“主委”主導,也是讓外界跌破眼鏡。 
  
  臺灣《中國時報》日前刊登社論説,最令人震驚與不解的,是“財政部長”何志欽的角色。首先,賦稅結構無論如何是“財政部”主管的業務,怎麼會輪到“經建會主委”去宣佈呢?堂堂“財政部長”,竟然弱勢到聽任“經建會主委”代為宣佈稅改、事後竟然不敢説一句有肩膀、有格調的抗議,只是由“財政部”幕僚表示“錯愕”。這樣的表現,像是一位“部長”應有的作為嗎?“財政部”同仁能夠忍受這樣孱弱的表現嗎?臺灣人民能夠信任他對租稅的規畫嗎?

  其次,即使未來的三次賦稅改革確有減稅輕政的打算,也該由賦改會自行研擬、公佈、建議才對。如果稅改方向已經由其他“部會”的官員先行宣佈了,將來還有哪一位沒格沒品的學者,願意去為“結論已定”的所謂稅改研究去背書?四十年前的第一次稅改,召集人是劉大中院士;二十年前的第二次稅改,召集人是陳聽安教授,都是島內外知名的大學者。他們都率領團隊經過一年以上的仔細研議,才提出改革的方向與建議。假如數十年前,就有莽撞的官員為當時的稅改畫定框架,那麼還有誰會願意去研議?“經建會主委”行事莽撞已經令人遺憾,但是“財政部長”對於自己部會的業務完全沒有捍衛的能力,更是令人痛心。 
  
  社論指出,其實在三次稅改風波之前,何“部長”就已經在一系列的折衝過程中,展現其不堪重任的一面。今年六月,張俊雄宣佈翻修“農村改建條例”,免去田園豪宅的地價稅等,“財政部”沒有反應。今年四月,何“部長”依其外國經驗要調降島內的遺産贈與稅,卻對各方角力的可能失控局面,全無因應預防。今年七月,土增稅十%一生一屋的降稅方案,“財政部”第一時間似乎在狀況外。而目前宣佈的營所稅大降政策,更是形同稅改全面投降。拋開租稅改革不談,即使是公股管理,“財政部”在今年六月也是兵敗如山倒,被財團看扁、被人民嫌棄。回顧何“部長”過去一年的政績,很難找到一件值得欣慰的案子。一連串令人痛心的事跡,何“部長”都沒有感覺嗎? 
  
  上周,《中國時報》社論主張推動第三次稅改,其目的是要暫緩目前零零碎碎的減稅政策,為長期的臺灣租稅環境做理想的規畫。但是一週之內,好好一個稅改建議,卻在何“部長”完全無法置喙的官僚環境中走調,改由“經建會”主導、改以減稅為大方向,不僅不像是稅改,簡直就是“財政部”豎白旗的投降方案。至此,我們也終於體認:也許中長期的賦稅改革研議已不能導正當前的“降稅症候群”,何“部長”本人的能力與態度,才是問題的關鍵。

  社論最後表示,若干年前,扁當局任命宗才怡為“經濟部長”,短短四十八天,她就發現自己罩不住局面,躲在家對外發表了一篇新聞稿,自陳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當時,輿論對宗才怡多所嘲笑,認為那是不自量力的典型示範。但是平心而論,宗才怡至少理解政治叢林之險惡、了然白兔稚嫩之不敵、體會自身能力之有限,在短短一個半月內做出了辭職的決定。坦白説,宗才怡的辭職也許羞辱了扁當局任用官員之粗糙,卻也維繫了“經濟部”業務的正常。數年後回顧歷史,宗才怡並沒有對臺灣經濟造成什麼危害。今天,何志欽“部長”的處境十分類似,小白兔最後下場如何也許不重要,但是臺灣的租稅環境會糟糕到什麼地步,那才是我們所關心的。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