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蔡當局企圖製造“大陸威脅論”

2017年03月20日 15: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8日發表評論文章説,最近,蔡英文當局一連串的作為,包括研訂保防工作法或反滲透法、偵辦“共諜案”、放出五千“共諜”在臺灣消息,以及陸委會發函要求臺灣公務員赴陸轉機須報備等,為已低迷的兩岸關係增添變數,有人認為蔡當局是得了“恐中症”。

  蔡英文上臺後,表面上延續選舉時的基調,提出所謂的“維持現狀”説,實際上則是透過安排重要人事、推出政策及法令等方式,將“中華民國”及“憲政”體制等逐步翻轉,達成其建構新國家的目標。

  至於兩岸關係,蔡英文不同於陳水扁當政時,採取“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等挑釁作為,而是仍維持一定程度的民間各層面交流。不過,蔡不願承認“九二共識”,更不肯接受“一個中國”,兩岸政治層面趨於零互動。

  於是,在蔡英文的主政下,兩岸關係的現狀隨之變動,形成所謂“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氛圍。這種態勢,加上蔡當局推動“轉型正義去蔣化”、研訂語文發展法等,顯然是要從文化、理念層面再把兩岸明確區隔。

  這也就是説,蔡英文建構“新國家”的手法,是軟性、低調、漸進的,如同讓一個人慢性中毒、上癮;進程方面,她的目標並不急於兩三年間,而是寄望于現今的年輕世代,特別是下次臺當局領導人選舉與“立委”選舉有投票權者。

  從這些層面來看,蔡英文近來針對大陸而來的一連串作為,絕不能簡化為“恐中症”發作而已,而是要了解蔡當局正在借力使力,于臺灣社會間製造“大陸是臺灣的威脅”等印象,深化兩岸間的敵意、鴻溝。

  因此,兩岸今後往來的關鍵,並不在於大陸讓多少利,臺灣又得多少利,而是能否建構一個正常、穩定、健康的互動模式,進而消除對立、化解歧異、促成共識。果真如此,兩岸關係才可和平發展,人民也才能互蒙其利。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