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僵局的代價,臺灣能承受嗎?

2016年09月28日 09: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8日發表社評指出,蔡英文就職時曾信誓旦旦地承諾將維持兩岸關係的現狀。雖然她在1月初當選後就多次試圖向大陸釋出善意,依然難以取信于大陸。尤其民進黨內的“獨派”在520之後,竟然佔有一面倒的媒體優勢,使得民進黨與大陸改進關係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社評摘錄如下:

  蔡英文多次呼籲大陸嘗試理解她就職演説的意涵,雖沒有説出“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但願意接受“兩岸在1992年的會談歷史事實”及“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但蔡英文及民進黨從未清楚解釋何謂“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也在執政後從未公開定位兩岸關係,無怪乎大陸至今仍無法接受“民進黨已經默認兩岸ㄧ中”的説法。就算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日前在美國參加一個有關兩岸關係的座談會裏,提到新當局以“中國大陸”稱呼對岸就是一項善意表示,他的説詞也無法讓大陸接受,認為只是民進黨的文字遊戲,與蔡當局的兩岸定位轉向無關。

  以大陸的立場看來,在有條件地同意新當局的“衛福部長”林奏延參與今年5月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之後,蔡英文應有相對的善意回應,不管是直接接受“九二共識”或以民進黨的用語來表述“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現狀,以便讓兩岸官方關係恢復正常運作。更何況這也是臺灣的“憲法”對兩岸關係的法理定位,任何政黨都無法逾越。在這段期間,大陸學者無不通過各種渠道,希望民進黨能以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及人民福祉為重,放棄或至少凍結“臺獨”路線,展現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及決心。但在遲遲等不到蔡英文的善意回應後,大陸當然一定會有動作。

  果不其然,蔡當局以為臺灣能延續3年前馬英九當局受邀參加“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一廂情願想法,終究遭受打擊。蔡當局以強硬姿態回應大陸的阻撓,認為將對臺海和平穩定互動産生嚴重影響。雖然美國透過“美國在臺協會”發表聲明,支援臺灣參與ICAO,但民進黨當局卻有意無意地忽略美國政府支援的重要前提,那就是“一個中國”政策,因為這是連美國都無法改變的國際現實。可笑的是,民進黨只敢提到有20多國支援臺灣有意義地參與ICAO及其他國際活動,但卻從不敢向臺灣民眾公開説明,所謂的支援是基於“一個中國”的有條件支援,而不是毫無保留的。

  臺灣朝野政黨及民眾當然對此一國際現實感到不滿,也希望能參與所有的國際組織及活動,但在目前仍無法打破國際現實的情況下,以務實靈活、不自我矮化的原則,參與各項國際組織活動應是執政者的基本態度。馬英九當局就能以“活路外交”打開國際空間,並以“外交休兵”與大陸獲致默契,臺灣才得以重新以觀察員身份參加WHA年會,並以貴賓身份獲邀參加三年一度的ICAO年會。或許有人質疑馬是向“一中”低頭,但質疑者都忽略了一件事實,除了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一個中國”政策外,臺灣的“憲法”也不把中國大陸視為外國,所以才會制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規範臺海互動。在此前提下,蔡英文當局除了修改“憲法”對兩岸關係之規定,否則就應遵循臺灣的“憲法”來處理兩岸關係。

  在臺灣確定無法參與今年的ICAO年會之後,臺灣的“外交關係”及國際活動空間也面臨考驗。大陸與教廷改善關係、甚至建立正式邦交的傳聞一直不斷,更不用説其他“邦交國”都可能轉向。在如此嚴峻的“外交戰場”,豈容蔡英文及其“國安”團隊輕蔑看待?倘若“斷交潮”真的接二連三地發生,試問,蔡當局真能阻擋?還是聳聳肩、把所有問題歸咎於大陸,繼續當把頭埋入沙子裏的鴕鳥就好?

  民進黨千萬別以為,與“中華民國”斷交是追求“法理臺獨”的時機。民進黨可能忘記了,上次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也是知名國際政治學者奈伊(Joseph Nye)來臺訪問時,“臺獨”大老辜寬敏當面問到,若臺灣民意支援宣佈臺灣獨立,美國會承認嗎?奈伊就當面表示,“美國尊重臺灣經民主方式決定的獨立,但美國政府也有權力不承認法理臺獨。”換言之,美國有可能忌憚大陸的反應而不支援“臺獨”,那倚賴美國對抗大陸的民進黨怎能沒有最壞的準備呢?現在兩岸僵局下的國際空間已經受到影響,那兩岸公開對抗的後果會是如何,當可想而知。

  一意孤行的蔡當局,已經讓臺灣從馬英九時代已爭取到的ICAO年會除名,倘執意走兩岸對抗的路,蔡當局能否告訴臺灣民眾代價是什麼?臺灣能承受兩岸僵局的後果嗎?而不是推卸責任,只會把過錯推給馬英九或大陸,蔡英文應以臺灣利益及人民福祉為最大考量為是。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