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嚴峻:應加強對臺灣知識精英的文化認同工作

2015年11月26日 09: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24日報道,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嚴峻日前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發表觀點稱,在兩岸交流上,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交流整合功能。但是,兩岸文化交流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加強對臺灣知識精英和臺灣“本省人”的文化認同工作。

  嚴峻説,近二三十年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史主要是一部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史,尤其是2008年5月以來,兩岸經濟貿易交流、合作迅猛發展,以兩岸簽署ECFA為標誌,交流與合作水準達到一個新高度。然而,隨著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對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局限性的日益顯露,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呼籲,兩岸應把政治對話提上日程,“長期以來在兩岸關係的互動中政治與經濟本來就無法分開,而政治氛圍與考量又經常制約與規範著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的鬆緊……如果兩岸政治欠缺互信,經貿社會交流很難持續深化”,“兩岸問題的本質不可能永遠維持在經濟層次……不可能停留在只談經濟不談政治。”

  嚴峻指出,然而,由於兩岸間的政治關係存在著結構性難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現在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很可能一談就崩,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會有負面效應。

  嚴峻認為,經濟交流有其局限性,政治問題似乎目前尚難有解。對此,除了應該繼續鼓勵民間學術單位先行先試,努力探討統一前特殊時期的兩岸政治關係外,還應該進一步拓寬兩岸文化交流與和諧之道。

  嚴峻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有關“中華文化”問題。李登輝執政後期和陳水扁執政時期,臺灣當局極力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其中一大動作就是貶低中華文化的地位,企圖“使臺灣民眾經由文化認同的改變,進而造成國家認同的改變”。

  嚴峻指出,一方面,近年來,我們往往只注重宣傳中華文化的博大,而不注意加以細分推敲,這容易使中華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對中國的統一事業造成干擾。中華傳統文化的面很廣,裏頭的觀點有些是不相容乃至相衝突的,例如,有強調“天下一統”的,也有推崇“小國寡民”的,有主張“四海一家”的,也有追求“世外桃源”的,甚至“分久必合”也有其相對面“合久必分”。其實,陰陽互抱、充滿辯證性、相對性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性。若我們忽視這一特性,文宣工作就容易産生偏頗,甚至可能被人抓住辮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另一方面,在宣揚中華文化時,要處理好中華文化與西方現代政治思想的辯證關係,以免激起臺灣民眾的反彈情緒,並進而影響其對中國大陸的觀感。中華傳統文化比較強調集體精神,其與大陸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制度建設有更多的通融之處;而臺灣較推崇西方民主法制、政治體制,可以説,西方的自由、民主觀念已經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嚴峻表示,文化認同的工作方向是臺灣知識精英和臺灣“本省人”。中國知識分子向來有“修齊治平”的情懷,臺灣的知識分子雖然普遍受過西式教育,但同時多數人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有著“兼濟天下”的政治熱情與抱負。依筆者多年來的觀察,臺灣知識分子對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抱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觀察也越來越客觀,越來越細緻深入。以前臺灣知識分子對中國大陸的體制一般持負面態度,認為中國大陸應儘快走上西式民主的道路,才能有光明的前景。但隨著他們對中國大陸國情的深入了解,他們中的一些人逐步理解,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是多麼不易!

  “在臺灣民眾中,‘本省人’居多,約佔70%,其中又以祖籍閩南者佔絕大多數。這些民眾的文化生活自然也帶有鮮明的閩南文化特徵。”嚴峻説,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臺灣當局大搞“去中國化”運動,刻意製造所謂“本土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立。臺灣學者李允傑指出,“去中國化”運動是企圖“以臺灣本土文化對抗中國文化,強調兩岸政治文化的差異和不相容”。

  嚴峻認為,2008年以來,兩岸有關方面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包括注意繼續挖掘閩南文化的特點。這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閩南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依筆者個人觀察,兩岸關於閩南文化的交流力度似乎還很不夠,有些人甚至對閩南文化刻意“冷處理”,似乎是擔心強調閩南文化將會強化臺灣民眾尤其是綠營民眾的“獨立意識”。這是一種不自信且偏狹的心態。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