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跨越66年的歷史性“握手”——“習馬會”讓兩岸子孫後代共用和平

2015年11月08日 09:51: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自2008年兩岸關係迎來重大轉折以來,關於兩岸領導人的會面,一直是兩岸乃至全球關注的話題。這一萬眾矚目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習馬會”,2015年11月7日下午3時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登場。回首兩岸關係一步步克難前行來時路,這次跨越66年的歷史性“握手”來之不易,凝聚著兩岸中國人無數智慧、心血和不懈努力。不管兩岸經歷多少風雨,沒有力量能讓我們分開。

  “泥土何其多,唯獨故鄉貴”。正如習近平在會面時所説,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不會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開創和平的生活,讓我們子孫後代共用和平。在數百名中外媒體記者的矚目下,在響成一片的快門聲中,兩岸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共同翻開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這一刻必將載入兩岸關係史冊。

  “兩岸一家親”,海峽割不斷兄弟情

  “兩岸66年曆程表明,不管兩岸經歷多少風雨,沒有力量能讓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是血濃于水的親人。”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此次“習馬會”,馬英九先生將自己最喜歡的馬祖老酒帶到新加坡,在私人晚宴上與習近平共同品嘗。此舉正好與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度契合。當年習近平在福建省擔任書記時,宴請連江縣老議長陳振清參訪團一行人時,當場喝了馬祖“東涌陳高”,讚不絕口,一時之間傳為佳話。如今分隔66年兩岸領導人會晤,握的是兄弟的手,談的是兄弟事,喝的是兄弟酒,係的是兄弟情。只要我們秉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習馬會”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見面時互稱“先生”,正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好詮釋。中華文化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這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儘管目前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從來沒有真正分裂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兩岸同胞共同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加強文化交流,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就能建設好共同精神家園,實現心靈契合。

  在2013年“習連會”上習近平指出,大陸和臺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首次提及兩岸是命運共同體。時隔不到四個月,習近平會見時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又表示,積極促進兩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增進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此次“習馬會”,是民心所向,離不開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累積的豐碩成果。只要我們兄弟齊心,和衷共濟共同打造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不管航路多艱險,風浪有多大,我們都能到達美麗的彼岸。

  穿“臺獨”的老鞋,走不出兩岸關係的新路

  當前兩岸關係正處於重要節點上。兩岸關係之路應該如何走,是擺在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各界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攸關中華民族和國家未來,攸關億萬民眾福祉。中國有句古訓“識時務者為俊傑”。但令人失望的是,就在臺灣當局公佈“習馬會”的消息後,臺灣最大在野黨民進黨立馬糾結少數媒體質疑當局有黑箱作業之嫌,試圖製造島內民心混亂“攪黃”習馬會。俗話説,知不可為者而為之,是愚蠢人;知不可為者而不為,是聰明人。這種與兩岸民心背道而馳的做法註定是徒勞的,同對也值得一切愛好和平的同胞高度警惕。無論挂上什麼樣的路牌,“臺獨”都是一條死衚同,穿“臺獨”的老鞋,走不出兩岸關係的新路。

  回望過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經驗彌足珍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不能動搖。此次“習馬會”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向全世界昭示“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各項交流特別是高層互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礎。如果拋棄共同政治基礎,走回頭路,兩岸關係就會停滯倒退,兩岸同胞將深受其害。正如習近平強調,只要兩岸雙方都秉持民族大義,鞏固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增進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認知,兩岸各領域合作的前景就是寬廣和光明的。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各界當以民族大義和民眾福祉為重,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共同政治基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行徑。同時,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他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正如馬英九在贈送習近平“臺瓷藍鵲”禮物上所承載的寓意一樣,此次兩岸領導人會面,必將有利於兩岸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管控分歧,鞏固共同政治基礎,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兄弟抱團”才能創造巨大的“和平紅利”

  兩岸經濟合作是兩岸交流的核心內容,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的基石,是振興中華民族經濟的力量源泉。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逐漸邁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和大發展的新階段,兩岸在經濟交流、文化互動和人員往來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尤其在近7年多時間中,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民眾在各領域都創造了巨大的“和平紅利”。

  而“新鮮出爐”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2300萬台灣同胞勾勒出宏偉願景,更為兩岸産業合作注入正能量和新動力。“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推動兩岸産業合作協調發展、金融業合作及貿易投資等雙向開放合作;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農業、文化、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讓更多臺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同時,我們還將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亞投行的成立和發展。這些都蘊含著巨大機遇,為兩岸經濟發展和互利合作提供了廣闊前景。

  正如馬英九先生在赴新加坡前發表簡短講話時所述,我們見面的目的就是回顧過去、前瞻未來,透過會面來鞏固臺海和平、維持兩岸現狀。這也是66年來海峽兩岸關係最穩定的時刻,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同時把兩岸領導人會面機制建立起來,讓未來繼任者都有機會在這個新平臺上繼續推動兩岸關係。這次“習馬會”無疑為兩岸企業穿針引線、尋找合作搭建了最佳平臺和橋梁。兩岸應當“兄弟抱團”共同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讓兩岸“雙向開放合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共同來賺世界的錢。

  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各界當以民族大義和民眾福祉為重,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共同政治基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行徑,兩岸關係前景就會越來越光明。因此,只要是有利於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是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我們將盡最大努力辦好,使廣大臺灣同胞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更多受益,讓兩岸同胞共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榮耀。(作者張天星,單位:中共湖北當陽市委統戰部)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