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英派”的階級:從5萬元餐券談起

2015年09月23日 10:1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説,蔡英文選情持續看好,她10月即將出版的新書《英派──點亮臺灣的這一哩路》,不過只是點綴。然而,“英派”一詞的登場,在此際卻顯得突兀。要標榜自身所能帶動的改革力量,卻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除嫌託大,也可能窄化或矮化了社會期待。蔡英文最近在農會系統拔樁,號稱是要“超越藍綠”;那麼,意象上顯得狹隘而隱示排他性的“英派”,又如何包容全民或超越藍綠?

  民進黨內令人詬病的派系文化,從早年具路線鬥爭意味的美麗島、新潮流、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等,到後來以權力山頭為聚攏的蘇係、謝係、扁係、遊係,在既競爭又聯合的態勢下,常導致民進黨內的分歧與社會的不安。蔡英文之所能在兩次大選中出線代表民進黨征戰,正是由於她的黨齡較淺,派系色彩較淡,較能平衡各派系的利害。不論“英派”是不是意味著“一統”各派系,蔡英文要帶領民進黨擺脫派系卻又標榜“英派”,需要召喚全民團結卻又畫地自限,未免顯得不智。

  簡言之,蔡英文目前勢不可擋,但她用“英派”一詞來概括這股力量,反而壓縮了人們對她的改革想像。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未來可能主政的領導班子將由哪些臉孔組成?這是不是一個小圈圈?這些人有沒有足夠開放的胸襟和能力?會不會形成圍繞蔡英文的新統治階級?這些在在令人關注,而日前發生在臺南的小英募款餐會“鎖喉事件”,似乎隱約透露了一絲令人不安的訊息。

  那天,一名蔡英文支援者在進場前向媒體亮了一下她購買的一張五萬元(新台幣,下同)餐券,立即遭到工作人員喝斥,並以幾近鎖喉的方式架走,阻擋媒體的採訪。讓人錯愕的不只是工作人員的粗暴,而是在全臺廣為推銷的募款餐券,有何不可告人之處?而且,蔡英文既然自信將可“不競而勝”當選下屆臺灣地區領導人,又為何需要如此大肆募款,並定出一張五萬元的高價碼?

  更讓人側目的是,各地的小英募款餐會地點不僅設在高檔的五、六星級飯店,且都動用高規格戒備,排除閒雜人等接近,塑造出高不可攀的形象。連擔任蔡臺南競選總部主委的前臺南縣長蘇煥智都酸説,他未獲邀參加,大概是“體諒我沒錢”。也有議員抱怨,昂貴的募款餐券太不平民化,而民代被分派推銷餐券,也影響他們和民眾日後的自然互動。這類“英派”作風,和上屆選舉蔡英文透過小豬撲滿募款營造的平民形象對照,已大為變調。

  為了化解“鎖喉事件”的風波,蔡英文總部隨即主動公佈了今年的募款情況,近3個月依政治獻金法已募得7500多萬元。這種主動作法,確有助於澄清疑慮。然而,這7500多萬元並不包括募款餐券所得在內,進行中的募款餐會,預計目標是4億元,佔對外募款總額的半數以上。這當中,其實仍有一些應注意而未注意的眉角,必須提醒蔡英文陣營注意:一,《政治獻金法》規定一萬元以上的捐獻必須具名,因此購買五萬元的餐券不能當成政治秘密處理;二,《獻金法》規定個人捐贈額度是十萬元,若購買超過兩張,即超過規定限度,卻傳出有人一買卅張;三,若有人認購一桌或兩張以上而轉贈他人,即可能涉及賄選,這是當年陳定南在“法務部長”任內畫下的紅線,民進黨不能閃避。

  隨著蔡英文聲勢的水漲船高,政壇及社會上“西瓜偎大邊”的效應也日益明顯,這是自然的發展。然而,也正因為這樣一面倒的氣氛,我們更有責任提醒民進黨和蔡英文注意他們的腳步,不要因一時得意忘形而疏忽了法理的分際。所謂“英派”,再怎麼論修辭,都不像一個合乎現代民主政治的概念;而其詞意的曖昧性,卻可能把政治導向“個人崇拜”、“精英主義”,乃至引發未來黨內新一波派系鬥爭。前不久,蔡英文才指責馬英九“只帶一半的人往前走”,使臺灣難以進步;如今,她卻在誇大“英派”的光環,這難道不怕自己將帶領往前走的人連一半都不到?

  見微知著。5萬元一張的餐券募得太容易,顯示眾人搶搭“小英列車”的現象已熱不可遏,而這餐桌的內外之別,反射的正是“英派”家族的階級及親疏。從蔡英文的位置看,以她自己為核心的改變力量正在成形;但從一般民眾的眼光看,英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階級似乎也在成形。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