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誰讓“直升機”父母出現

2015年09月09日 10: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的各大學即將開學,若干家長陪著大一新生子女到學校報到,甚至代為安排相關事宜,這種親情表現,被笑稱“直升機父母”飛出來了。相較于1925年朱自清寫下“背影”一文,描述他與父親在車站話別過程,百年間所譜出的兩代情。又豈有高下之分。

  臺灣《立報》8日社論説:直升機父母的出現,不見得是一件壞事,重要的是家長在照料過程中,是不是也留給子女獨立發展空間,尤其只能送子女住校,無法陪著子女學習,未來校園承擔的教誨責任,才是大家所寄託。

  今年進入臺灣各大學就讀的新生,是8、90年代後出生的小孩;他們的父母則約在5、60年代出生。這一批為人父母者的成長環境,剛好遇到臺灣經濟起飛,他們上一代父母忙著立業,被迫讓孩子提早學習獨立,或者可能因創業而疏于照料,但孩子也懂得打工、闖天下,日子雖苦卻有著希望。

  時空環境騰移下,5、60年代出生的家長,在社會上搏得比較好的名聲或經濟條件,在他們眼中,過去父母疏忽的地方,他們總是想著不要讓子女跟著受苦,希望孩子少走一段艱辛路,所以事事替子女打點。

  更直白一點來講,5、60年代出生的家長,遇到家庭計劃“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政策影響,讓少子化提早來到,子女都成為家長心肝寶貝,豈能不加以照料。

  於是1990年代,西方以“直升機父母”一詞,形容對孩子永遠操不完心的家長,就像直升機般在孩子附近盤旋,會注意孩子一舉一動用詞,也在臺灣出現了。

  相似的情景,來看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內容敘述著他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唸書的搭車過程,從父親照料他上車,替他買橘子,作者腦海裏揮之不去的,就是父親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

  換句話説,即使時光過了百年,站在孩子視野,看待同樣往異地就讀的家長眼中,直升機父母的表現古今皆然,唯日後回憶,不也讓人覺得感動?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不見得是一件壞事,重要的是家長在照料過程中,是不是也留給子女獨立發展空間,尤其只能送子女住校,無法陪著子女學習,未來校園承擔的教誨責任,才是大家所寄託。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