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民調迷霧多 識讀真相也是選民功課

2015年07月17日 08: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隨著選情升溫,一直在2016大選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民調”同時升溫。島內幾家擁有民調部門的媒體,仍然維持嚴謹調查、謹慎公佈的傳統,以保護得來不易的民調公信力。但最近突然出現的政黨民調、政黨週邊團體的民調,或是突然出現的一些民調機構,紛紛發佈民調數據。這些民調都顯示蔡英文大幅領先,更把宋楚瑜的聲勢拉得非常高,讓親綠媒體大肆炒作。對此,臺灣《中國時報》17日發表社論發問:哪些民調可信?哪些不可信?在大選尚未真正起跑的此刻,或許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來撥開民調操作的迷霧。

  社論摘錄如下:

  檢視民調數據可不可信,有幾個清楚的檢證標準。首先要看是由誰發佈的,譬如説老字號的民調機構、或是設有正式民調中心的媒體,一般而言態度都會很嚴謹,絕不願砸了自己的招牌。相對的,政黨最不宜發佈民調,就算從事民調,一般只是供內部參考,如果刻意對外發佈,那麼百分百是選舉操作,絕不可信。

  政黨之外一些平日從不做民調,甚至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機構,突然在大選期間跑出來開記者會發佈民調結果,也必須質疑,畢竟操作一個民調的成本不低,如果沒有幕後金主,不會有人將民調當慈善事業做。至於若干打著學術機構旗號,卻隱然替特定陣營圍事的民調操作,同樣令人不恥。

  其次一個非常重要的檢視標準,就是看所發佈的民調數據,是否有依照民調發佈的標準作業程式。譬如究竟是在什麼期間內執行的,是根據什麼母體做抽樣,有效樣本多少,信心水準多少,拒答或不表態的數據有多少,有沒有完整公佈民調問卷的題目等,如果所發佈的民調數據,沒有同步公佈這些資料,那是絕對可以大加質疑的。

  這其中有沒有清楚交代問卷的題目更是其中的關鍵,要知道很多時候要獲得某些答案,往往在於怎麼提問。一份製作精美的問卷,只要藉由文句修辭的潤飾、題目順序刻意設計,暗示引導的操弄,要獲得任何想要的數據,其實一點都不困難。西方許多學術研究早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只不過許多接受民調訪問的民眾,不可能即時識讀出他們是在被操作的工具而已。

  譬如説政大選研中心每隔一陣子就會公佈認同趨勢民調,提問的題目設計就是經過巧思,它的提問方式就是詢問民眾自認是中國人、臺灣人,或是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這種提問設計的關鍵,在於一開始就將中國人/臺灣人做了兩極對立的分類,受訪者一開始就被逼得要在這個分類的類目下做選擇,由於“中國人”隱然被設定成一個對立體的存在,選擇“臺灣人”的比例只會高不會低,照這種操作,誰都可以作文章説“臺灣認同的趨勢偏高,支援臺獨的民意日漸增漲”的結論。因為從一開始做這樣的題目設計,就可預期一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不是嗎?這樣的民調操作,很遺憾還是出自政大選研中心。

  當然,還有一些民調數據已達到違反政治常識的地步,那就絕對可以質疑了,例如,先前某些調查將王金平做得很高,最近又有不少民調在炒高宋楚瑜的支援度,王金平的部分不提了,宋楚瑜的部分倒是有歷史可佐證,由於宋楚瑜曾連續參選過臺北市長與上屆臺灣領導人大選,那時節同樣有不少民調數據不斷在炒高宋楚瑜的行情,投票結果照樣被打回原形。同樣的戲碼再度搬演,幕後主事者大概認定民眾是健忘的,是好騙的吧!

  幾乎可以預期,在接下來幾個月當中,一些突然誕生的民調機構,一些光怪陸離的民調數據,都會被量産出來,提供那些名嘴炒作,或是刻意營造若干輿論氛圍,在家戶電話使用率極低的今日,民調卻依舊成為大選操作的工具,也算是一種奇觀吧!而識讀出這些民調操作的真相,恐怕也是選民的一項功課。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