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金門媒體反思:如何打造兩岸的特色金門?

2015年01月14日 10: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金門日報》14日發表社論,期待以“和平試點”的定位,打造兩岸的特色金門。社論摘錄如下:

  金門大學周陽山教授近日投書媒體指稱,2000年起金馬實現“小三通”政策,至今已14年,未來則有“新三通”任務,這就是通橋、通水和通電。

  周教授以為,小三通的人數與規模,從2001年的25469人飛躍到2011年的151萬人。2014年年底為止已突破150萬人,反映兩岸民間交流的熱絡。尤其重要的,從今年元旦開始金門-馬祖-澎湖三地將對大陸民眾開放落地簽證,這可視為兩岸關係的重要新里程;但同時小三通也正面臨著運量減少、經營困難,以及各離島缺水少電,甚至是來自於平潭島的臺商園區的威脅。而要突破這些困境,“新三通”或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誠然,金門從解除戰地政務、開放觀光到“小三通”,甚至是“大三通”後的“後小三通”時期,金門角色及地位一直都因應政策而轉變;但其中有一部分的機能卻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金門不可能自外于兩岸,自我發展;或者,更精確的説法是,金門居於兩岸區位之優勢,其未來發展走向,必離不開兩岸,但這也並不代表,金門就沒有自外于大陸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就歷史、地理而言,金、廈本就是一個共同生活圈,但金門的發展模式卻必然需要迥異於廈門,否則,金門一樣沒有發展的空間。金門要如何走出自我的特色之路?除了兩岸間的調和鼎鼐、折衝協調外,更重要的是要確立自我的核心優勢與價值,若否,金門將永遠成為附庸或可有可無的雞肋;不論其對像是臺北或北京。

  平情而論,當下的金門,已然有了諸多兩岸事務的試行經驗,或許我們現在亟需的,是一個兩岸互釋善意的和平試點;意即,現階段臺北及北京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善用金門這個平臺,將兩岸事務做大、做強。而且,隨著中韓FTA的洽簽,顯而易見的陸方已經失去了耐性,臺灣卻已經沒有再拖的本錢!

  因此,我們與其寄盼于“新三通”,不如放眼於“新試點”;兩岸間的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以及知識流等,迄今仍存在著諸多亟需克服、解決的政策與技術層面,如若金門可以成為兩岸和平進程的試驗基地,不但有助於金門走出“後小三通”的困境,更可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做出具體貢獻。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