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為馬英九鼓勁:不必坐困愁城

2015年01月13日 10: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3日發表社論為馬英九鼓勁,強調“跛鴨‘總統’不必坐困愁城,振作點”!社論摘錄如下:

  美國民主黨去年期中選舉大敗,讓奧巴馬的最後兩年註定成為“跛鴨總統”。但奧巴馬並不服輸,企圖在內政、外交上力挽狂瀾:他大赦非法移民,解凍與古巴中斷半世紀的關係,並與中國大陸達成減碳協定。喜好籃球的奧巴馬在年終記者會上説:“進入第四節,好戲通常在後頭。”

  奧巴馬以積極施為,有效掃除了跛鴨形象,所以,馬英九當然也可以。關鍵只在,馬團隊能不能換個腦袋,拋開讓施政不斷“撞墻”的思維,重起爐灶,爭取民心。否則,如果仍一直使用舊有的思考及決策模式,不斷重蹈覆轍,跛鴨在泥坑裏越陷越深,也是必然的命運。

  比起奧巴馬,馬英九其實擁有更多的政治優勢。原因是,國民黨在“立法院”仍掌握絕對多數席次,執政黨尚未到任人宰割的地步;這比起美國參、眾兩院皆淪入共和黨之手、奧巴馬飽受牽制之苦而言,馬英九的跛鴨處境並不算太糟。馬當局要做的,是提出讓人民一新耳目的作為,並聯合自己的同志和戰友共同推動,讓民眾“有感”;如果老是在自己跌倒的地方徘徊惆悵,對著失散的民心怨天尤人,非但無濟於事,還會招致更多譏嘲。

  馬英九的一大盲點,是缺乏政治想像與政治手腕,他甚至可能把政治視為帶有“邪惡”本質的事,而不屑為之。也因此,他不懂得劃分戰線的先後,不懂得區分敵人及盟友,不懂得結交朋友,甚至不知道如何爭取廣大群眾的支援。在他的思維裏,所謂執政,似乎就是由“行政院”發出各種指令與決策,由“立法院”背書,由各下屬部門分層推動。他從未想到,每項決策或改革均可能牽動人民、財團或利益團體的損益,必須要有良好的權衡;政策推動中不僅會遭遇反對黨的阻力,也會招致執政黨“立委”的杯葛,必須和他們溝通協調敲定策略,並作出必要妥協。

  當然,馬英九可能也不知道,就算在政治上遭到對手的蠻橫杯葛和暗算,若能爭取到足夠民眾的支援,他仍然有可為的空間,甚至有扳回的勝算。以奧巴馬為例,在預算案遭共和黨強烈箝制自是無奈,但他大赦非法移民,爭取了少數族裔的支援;對古巴解除禁運,爭取到國際社會的支援;推動減碳協定,改善了美國的環保形象。馬英九盤點一下他的施政倉儲,會找不到可以做的事嗎?

  從敗選至今,馬當局的施政困境毫無改善;主要原因,除了“內閣”班底的“江規毛續”原封不動外,決策作風也一成不變。最明顯的例子,是證所稅的“大戶條款”在朝野“立委”聯手合作下決議“暫緩三年”實施;而“交通部”提出的高鐵財務改善計劃,也遭朝野“立委”共同封殺而導致葉匡時辭職;至於去年遭杯葛至今的《服貿協議》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更毫無解凍跡象。這種低迷氣氛若不設法打破,我們很難想像馬英九剩餘的16個月任期,臺灣將如何度過?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最近批評,馬當局決策常常像“少一個腦袋”。這個評語雖然苛刻,卻也道出了大家看到的事實:第一,是小圈圈決策,缺乏溝通思維;第二,自上而下,過度菁英取向;第三,封閉性思考,不懂得向民間借力借腦。用人缺少腦袋,就會導致決策沒有腦袋,施政格局打不開,即無法贏得民代和社會的認同。包括禽流感侵襲多時防疫單位卻隱匿疫情,臺電因石油跌價而獲利兩百億,竟也要等到民怨沸騰才“從善如流”。馬當局如果能一改這種“少一根筋”的施政模式,貼緊民意脈動,展現決斷與魄力,我們不相信它喚不回民心。

  看柯文哲上任後的諸多作為,有些雖然只是取巧炫耀,但他抓住了“民心思變”的要害,把其他市長無聲無息的努力,變成自己光燦奪目的魄力。雖説民粹作風未必禁得起長期檢驗,但把施政變成“看得見的改變”,至少鼓舞了不少市民,覺得市政在前進。

  若要克服跛鴨困境,馬當局該做的,首先是要勇於“求變”,拋開只求“安定”的保守心態;其次是要敢於“向自己挑戰”,不要畏懼自己與昨天不同;第三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外界意見,不要怕聽不同的聲音。敢面對自己的弱點,才有突破的可能;跛鴨更要勇敢走出來,不要坐困愁城。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