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經濟的機會、威脅與風險

2015年01月04日 14: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1日發表社論説,走過紛亂的一年,2015年的臺灣經濟充滿了機會,但也佈滿威脅與風險,如何接受挑戰,突破困境,考驗臺當局、企業和臺灣所有人。該報將從總體面、國際經濟、大陸經濟、産業轉型等發展趨勢,系列探討臺灣如何迎接挑戰,並提出突破之道。

  展望今年的臺灣經濟,需要了解以下相關趨勢的發展。

  趨勢一、中國大陸的影響最須關注。就機會來説,中國大陸經濟規模的擴大應有助臺灣的出口表現。就挑戰而言,中國與臺灣之間的互補程度將更為降低,競爭關係則相對提高。此外,中國大陸不再只是依靠經驗來累積其技術層次,近年來大力的透過海外購並、投資,快速取得關鍵技術與品牌、重要資源與市場。《經濟學人》(Economist)預測今年中國大陸直接投資(FDI)將正式從凈流入國轉為凈流出國,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將更強烈。

  趨勢二、産業發展是臺灣的經濟命脈。今年臺灣科技産業的機會在於物聯網、穿戴式裝置、雲端等多元化的發展。此外,過往由於韓係手持行動裝置垂直整合程度高,臺廠很難從中受惠;不過,隨著與臺廠關係密切的中係廠崛起,韓係廠出貨市佔率下滑,應有助臺廠供應鏈穩健成長。

  手持行動裝置市場逐漸成熟是今年臺灣電子産業的威脅。近年來消費者偏愛智慧型手機與手持行動裝置,支撐了臺灣電子産業的成長;然而,2013年起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大增,反映市場漸趨飽和,競爭性提高,平均售價相應下跌,不利臺灣相關産業維持過去的出口成長率。臺廠要如何平衡獲利與市佔率,將是一大難題。

  找尋軟實力是臺灣電子産業的一大挑戰。

  阿里巴巴與小米機是去年華人電子産業的兩大亮點,它們證實了軟硬實力結合的重要性。過去臺灣側重硬體製造,在軟體與電子商務的競爭力仍有待加強。近年來,從蘋果公司攫取逾半智慧型手機獲利,至阿里巴巴在十年的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業者,以及小米機用一年的時間衝上僅次於蘋果、三星的全球第三大手機製造商的實例可知,如何透過網路,並結合硬體的創新,創建一個難以替代的生態體系,是電子産業的未來趨勢,也是臺灣未來必須融入的發展方向。

  電子産業版塊的轉移則會對臺灣帶來風險。首先,去年下半年因微軟公司停止更新XP作業系統,引領一波個人電腦換機潮,讓臺灣電腦産業重見較高的成長。但手持行動裝置的崛起,消費者對於個人電腦需求減弱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今年臺灣電腦産業必須透過産業轉型與創新重燃生機;其次,去年臺灣電子産業能穩健成長,加大熒屏尺寸的iPhone 6引發的換機潮功不可沒。當今年出現換機退潮現象時,勢將牽動臺灣電子産業的成長動能。

  以上僅就與臺灣經濟關係最密切的中國因素及電子産業前景,探討其相關的機會、威脅、挑戰與風險。更周延的考量因子當然不止於此。期待臺灣各界能夠創造出更上一層樓的産業新局,讓經濟即使面對波瀾的情況下,仍能穩健前行。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