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柯文哲所謂的更民主是空中樓閣

2014年12月23日 09: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無黨籍臺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以“政治素人”之姿,打著改變臺灣政治文化的旗幟,透過網路行銷,連民進黨都不敢自行推出候選人的臺北市,取得難得的勝利。民進黨願意配合柯文哲的步調,在選前進行民調協調,當然是受到臺北市傳統“藍大綠小”政黨板塊的影響,柯文哲的勝選也代表選民確實希望可以不受到傳統藍綠的影響,展現臺灣民主政治的新氣息。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近日發表評論説,儘管臺灣民調機關未針對投票給柯文哲的原因進行民調解析,不過一般而言柯文哲的“政治素人”形象,以及提出要以全民票選及遴選制度選出局處首長的主張,相信都是吸引選民將選票投下去的重要原因。柯文哲也表示“解決民主失靈的方法,就是用更民主的方法,而不是恢復‘獨裁’”,只是隨著遴選制度及任命所出現的諸多爭議,似乎讓他違背了用更民主之方法的初衷。

  求新求變當然不是壞事,蔣經國先生當初“解嚴”也是基於“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理念,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敗得如慘烈,不就是因為未能體察“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嗎?但是有些政治制度行之有年其實有其當代意義,不是一定非變不可,什麼是更民主的方法呢?票選局處首長就更民主嗎?遴選的代表性夠嗎?

  市長當選人既然已經得到選民之選票的授權,在制度設計上自然有權可以任命自認合適的人才。硬要透過票選及遴選制度,又不説明首長有最終決定權,當然會有問題?選擇用遴選制度來決定局處長人選,就不該因為遴選出現爭議,就以“人事是他任命,他就負全責”來搪塞,如此讓當初受到票選及遴選制度吸引的選民情何以堪?表明要更民主,卻透露出不少“獨裁”的思維!

  原本的遴選制度設計,就是不希望由市長一個人來決定所有的人事,但是最後柯文哲還是得“獨排眾議”,任命他認為適合團隊融入及特殊需要的人選,用自己的行動來推翻自己的承諾,昨非今是的變化,真可謂是令人目不睱給。原來民主與獨裁的界限都是由他自己來認定,他認為是民主就是民主,認為是獨裁就是獨裁。在此種浮動定義下,遴選委員或市政顧問又豈能不辭職?

  此外,競選團隊在勝選後加入執政團隊,原本也沒有什麼可爭議的,打選戰時培養出良好的默契,應更有助於施政上的合作無間。只是先生高調聲明不加入,太太卻加入執政團隊,然後以一句“在法律上是獨立個體”當説詞,如此是在考驗選民的智慧嗎?學法律的人如此之多,偏偏找上退休教授來擔任“法務部長”,連遴選制度都不用,更民主在哪兒呢?

  至於要求準市府一級主管簽署“透明廉政公約”,則更是多此一舉,是不相信遴選制度及票選出來的人選嗎?還是不相信自己任命的?若是相信,又何必簽署,若是不相信,簽署又有何用?不依據現有制度運作,要用另一套作法,到底何種作法離獨裁較近?

  據悉在局處首長遴選過程出現爭議時,柯文哲坦言有人建議要打電話向遴選委員説明,但是因為他自己很氣,不想打;他也表示,有前輩提醒“政治是在妥協當中實現理念”,但他認為應在“在堅持當中做最小的妥協”。有道是“民主是妥協的制度”,柯文哲有如此多的堅持,勢將離民主愈來愈遠!所謂的更民主,只是空中樓閣罷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