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商轉型難 臺媒憂“臺灣奇跡”終結

2014年10月30日 08: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製造業發展迅速,圖為廣東省某工廠員工正在工作。(圖片來源:新華社)

  臺灣電電公會公佈大陸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顯示臺商在大陸新增投資數量下降,而其母公司在臺灣新增投資則是上升,讓人不禁擔憂,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經營,是否已繁華落盡、正在走入黯淡?説得嚴重一點,如果臺商自此淡出大陸,那也象徵昔日“臺灣奇跡”的告終。

  臺灣《旺報》30日社評指出:,臺商當初挾著昔日“臺灣經濟奇跡”優勢,搬到大陸發展,誠然延續了近20年的好光景,但過程中似乎只是吃老本、演老戲,而沒有“華麗轉身”,即未能造出“第二春”,反倒像是在大陸演出“臺灣奇跡的完結篇”。對於此一嚴峻形勢,社評呼籲臺灣産官學各界高度關注,儘速擘劃有效對策,以力挽狂瀾,切莫讓“臺灣奇跡”在大陸終結,否則,連當前的臺灣經濟也會被拖下水。

  為何要從“臺灣奇跡”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呢?昔日臺灣經濟發展成果傲視全球,臺灣廠商産銷能力頗強,技術基礎亦深厚,特別是對外接單能力甚為高超,曾擔當世界工廠角色,也是臺灣經濟奇跡的主要表徵。

  1980年代末台幣快速升值,臺灣工資亦水漲船高,臺灣廠商成群結隊西進大陸投資,大都把外來訂單帶到大陸,“借用”大陸寬廣場域和低廉勞動力,延續以往蓬勃的産銷活動。

  這就是多年來臺商大陸投資經營的主要“戲碼”,也給大陸臺商帶來長期的好光景。尤其是兩個重大機遇,更讓很多臺商迅速發家致富,變成一方之霸;其一是1994年大陸第一次匯率改革,人民幣兌美元一夕之間,從5.7元大貶至8.7元,使眾多擅長外銷的臺商如魚得水;其二是2001年大陸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使臺商再度搭上大陸出口擴張的順風車,獲利情況比1994年那一波,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此“好戲連場”,使很多臺商過度執著于出口生意,無法“自拔”,甚至有些“沉迷”于為外資品牌大廠代工之模式,而未力拼自主研發創新及品牌創造,亦不用心探索大陸本土市場,因而整體臺商經營上的應變及抗風險能力,早已開始弱化,只是有警覺的臺商並不多。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