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教育根本的問題不在教授年齡老化

2014年10月17日 10: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臺灣少子化問題威脅下,有“立法委員”頻頻針對島內高等教育問題發聲,最近更把焦點鎖定在教授平均年齡老化,要求臺當局“教育部”提出解決方案。臺灣《立報》16日發表社論認為:其實這是見樹不見林的提問,因為關鍵並不在年齡這個環節上。

  社論説,“立委”的質疑,是依據“科技部”提供的資料,揣度出未來十年後,島內大學教授的平均年齡將在60歲到65歲之間,對比當年“吳部長”29歲取得博士學位後即可出任副教授而言,現代年輕人就任教職的窄門相對又小很多。

  但高等教育的師資問題,並不能單純的年齡化。以日前辭世的94歲臺灣史大師曹永和為例,即使高齡任教,但教學典範讓學生搶著請他擔任指導教授,這樣的一位長者,沒有因為年齡大而被排擠在一邊。對學生而言,他們更怕的是,年輕的教授如果不求上進,一本講義萬年使用,才是為學之惡。

  社論説,因此高等教育的師資問題,至少要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供需問題;另一個是業師的課題。大學師資之所以出現窄門,在於少數私立大學需要有名望的公立大學教授,辦理退休後再到私校成為招生金字招牌。這款師資,一面領公立學校退撫金,又能分享私校優渥薪水,如此優渥待遇豈是初出校門的博士生可以比擬。

  而少子化威脅迫在眉睫,私校為了求生,更得向有名望的師資傾斜招手,新科博士生的就業機會當然少了許多。供需的失衡,使得現狀就是教授的平均年齡往上提升。

  其次就大學生需要的明師是什麼,前面提到的曹永和,就屬具有思想啟發性的業師,受指導的學生,未來不僅在學業或就業,都能受明師的庇蔭,只是這種業師並不多。

  是故“立委”問政,更應把問題看透,希望大學多找來業師指導學生,而不是在年齡上打轉,畢竟業師難尋。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