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管爺看閒書,剛好而已!

2014年10月09日 08: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9日發表社評説,這是一則小小的新聞,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某媒體報道日前“立法院”施政總質詢時,“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看一本“新編古春風樓瑣記”的閒書,民進黨“立委”逮到機會就批評,認為行政官員對“國會議員”監督絲毫不在乎的態度,或許就是當今執政者與執政團隊的縮影。雖然管中閔當天就表示對“立委”指正會深自檢討改進,但我們要套句民進黨前主席蘇貞昌的話,管爺看閒書,剛好而已。

  社評摘錄如下:

  管爺在施政總質詢看閒書,其實是一個諷刺,反映的並非行政官員對“國會”監督毫不在乎,而是行政官員對質詢制度的無可奈何!這則小新聞,其實是大問題。

  臺灣當前的質詢制度有兩大問題,一是沒有效率,二是水準低落,往往淪為作秀的場合。首先談效率問題,“立法院”的質詢分為“院會”的總質詢以及“委員會”內的質詢,總質詢為“立法院”開議,其次數由程式委員會定之。總質詢時,“院長”及各部會首長均應出席,這是針對“院長”施政報告的質詢。至於“委員會”質詢,則由各委員會的召集委員安排,被邀請的首長都得出席。在這種情形下,只要是“立法院”會期期間,經常可以看到行政首長在“立法院”內穿梭。這樣的安排對於行政首長來説,雖不致于疲於奔命,影響行政效率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就算是在內閣制鼻祖的英國,口頭質詢的時間每週一至週四每天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其中星期二及星期四下午為首相答詢時間。質詢事項更應事前預告,以讓行政首長可以充分答詢,而不是像臺灣的質詢制度,像是電視節目百萬小學堂的測驗。英國質詢制度的安排,就是為了兼顧在野黨的監督以及行政效率的維持。

  其次是水準低落問題。質詢制度的設計,以監督為主,同時也提供政黨之間政策辯論的場域。然而橘逾淮而為枳,質詢制度到了臺灣變成了個人作秀的場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立法委員”在質詢時,不是準備看板,就是準備道具,有如演員在表演一般。就質詢的內容而言,我們很少聽到擲地有聲的質詢,反而都是一些意在羞辱官員的質詢,簡單的説,充滿了對人不對事的感覺。

  這樣的質詢制度,對官員其實是一種煎熬,難怪管爺要以看閒書來表達另一種形式的抗議。

  事實上,這些問題大家不是不了解,而且臺灣的總質詢制度也曾經歷數次改革,但不論怎麼改,似乎都無法解決這兩大問題。在我們看來,“立法委員”本身就是問題的來源,由他們來推動質詢制度的改革,有如請鬼拿藥單。由小見大,質詢制度反映的也是臺灣民主政治不成熟的一面。我們希望民進黨“立委”在批評管中閔之時,能夠更深入一點看清問題的本質,並且反省當前質詢制度對民主政治及臺灣發展的傷害,從而徹底改革,讓管爺們沒有藉口再看閒書了。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