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綠營的抗議讓臺灣談判團隊腹背受敵

2014年09月12日 10: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2日發表社評,呼籲臺灣媒體和綠營不要讓臺灣的談判團隊“腹背受敵”。社評摘錄如下:

  第九回合的兩岸貨貿協議業務溝通9月10日在宜蘭舉行,沒想到又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且又有臺聯黨動員群眾到現場去抗議。可以想像這樣的環境對我們的團隊而言,有如腹背受敵,一方面要應付談判對手的壓力,另一方面要面對來自內部的壓力。

  這一回合的貨貿溝通之所以引起媒體注意,主要是因為距離上一次業務溝通,已有將近11個月的時間。各界都在猜測,兩岸貨貿是否受到服貿協議以及太陽花事件的影響而觸礁,尤其最近發生了張顯耀事件,更讓外界擔心。因此,貨貿協議的溝通變成了兩岸溝通是否受到實質影響的一個指標。正因為如此,這一次的貨貿溝通日期才對外公佈,有別於以往不公開的方式。

  然而一旦公佈了日期,媒體自然就開始追問地點,以臺灣的媒體環境,地點曝光恐怕也是難以避免的事。然而,民進黨與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卻以此指責當局回避監督,這完全是顛倒是非的説法。

  首先,並不是公佈日期與地點就是接受監督。不論媒體或其他人,都不可能進去會場之中,就只能在會場外,請問這就是他們要的監督嗎?如果他們想進去協商會場,請問世界上有這樣子的監督嗎?本來公佈與否都不是問題,但公佈之後往往會引來一些鬧場的抗議,影響談判的氣氛,讓臺灣的談判代表腹背受敵。

  其次,貨貿溝通對産業界的影響最大,各個産業界才是當事人,而非太陽花學運的這些學生。貨貿協議在協商的過程中,“經濟部”都會跟産業界溝通,傾聽産業界對開放與否以及開放期程的意見,作為臺當局協商的參考以及規劃配套措施的依據。

  最後,所謂監督,應該是在“立法院”內監督。事實上,日期與地點並沒有公佈的必要性,因為無涉監督與否的問題,而且可以讓談判團隊專心於談判,不必分心於外面的抗議。但談判之後,應該立即向媒體説明,向利害關係人説明。例如貨貿,就應該立即和産業界溝通。未來兩岸協議的協商與簽署,只會比以往更困難;而愈困難的協商,愈需要溝通來化解阻力,爭取支援。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