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地溝油事件 媒體呼籲食安重罰

2014年09月09日 15: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正當臺灣餿水油風波鬧得沸沸颺颺之際,臺當局“衛福部”食品藥物署聲稱,餿水油雖然違法,但對人體健唐危害不大;這種“白目”説法,非但有為廠商開脫之嫌,更使民眾懷政府嚴懲黑心廠商的決心。

  根據臺當局食藥署長葉明功的説法,購買餿水油混制豬油的企業強冠,一年生産油品約3萬噸,而島內一年製造總油品約85萬噸,這次出問題的劣油僅782噸,流通率微乎其微;他並堅持“劣質豬油安全等級為綠燈”,因為“尚未證實對人體有立即性的危險”;隨後“食藥署”又邀集學者專家出面背書,強調劣質豬油對人體有無危害須經科學化驗的風險評估,只有長期食用,攝取量夠多才會中毒。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8日對此發表評論説,“食藥署”的作法雖然主要是針對電視名嘴誇大不實的評論,但在此時此地提出,難免給人袒護黑心廠商的感覺,讓老百姓更加憤怒;更何況“食藥署”過去4年來曾經5次與地方衛生單位前往強冠廠檢查,都沒發現問題,外界自然會質疑“食藥署”是在推卸責任;更嚴重的是,如此作法非但不會使老百姓安心,更會使人失去信心。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食安事件接二連三,對於黑心廠商的懲處不可謂不重;但繼起的不肖廠商仍然層出不窮,主要關鍵就在刑重罰輕,廠商不怕。

  舉例來説,2011年喧騰一時的塑化劑事件,昱伸公司負責人賴俊傑夫婦事後分別被判刑15年與12年,並科罰金不過15萬(新台幣,下同)與12萬;至於民事責任部分,消基會原先提出團體訴訟,向多家廠商提出損害性求償24億元,法院卻以塑化劑對人體無害,以及消費者不能提出證明為由,去年10月17日判決僅賠120萬元,最低賠償才9元;相較之下,統一食品以昱伸出售有毒起雲劑致該公司多項産品下架銷毀,商譽受損,向昱伸求償8.9億元,最後判決昱伸要賠償統一公司1億2000多萬元。兩相對照,怎不令人有“法院只保障大財團而不保障小老百姓”的感覺?

  去年8月爆發拿低價越南米混充臺灣米的山水米泉順公司,由於連續違規4次,遭臺灣“農委會”廢止糧商登記,但山水米向“行政院”提出訴願成功,今年5月15日,確定撤銷“農委會”原處分,恢復山水米糧商登記。

  去年10月爆發的黑心油事件,禍首高振利以低價葵花油及棉籽油混加銅葉綠素,冒充進口特級冷壓橄欖油,引起軒然大波,彰化縣政府開出18億5000萬元的裁處書,但今年7月24日,高振利被智慧財産法院以觸犯刑法“商品虛偽標示罪”、“詐欺取財産罪”等罪名及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合併執行有期徒刑12年,另繳罰金3800萬元定讞,18億5000萬元的裁處卻撤銷。

  這些具體的事件顯示,司法單位雖然對涉案的廠商科以重刑,但並未像美國法院對類似事件處以懲罰性賠償,黑心廠商一旦東窗事發,最多不過關個幾年,其不法所得仍然可以繼續享有,所以不肖之徒仍然鋌而走險,

  就事論事,只要食安事件出現,老百姓就會把帳算在臺當局頭上,因此,島內行政、“立法”、“司法”部門必須儘速會商,研擬可行方案,務必使黑心廠商沒有生存的空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