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作繭自縛與跳脫泥淖之間 民進黨誠應善加斟酌

2014年09月02日 10: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日發表社論説,兩岸兩會首長林中森與陳德銘在淮安會面,兩人未公開談論張顯耀事件,但共同宣示,兩岸關係“不受枝節小事影響”,雙方並同意“加快兩岸協議進程”。林中森説:“兩岸關係不受風風雨雨的小小波瀾影響。”陳德銘則説:“我看不到風雨,只感覺陽光燦爛。”

  社論摘錄如下:

  兩會的這項宣示,是在顯示雖經太陽花及張顯耀事件,但兩岸的既定議程不會中止。也就是説,儘管《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服貿協議》卡在“立法院”,但兩岸兩會決定將談得差不多的六項協議仍在現行法制下完成簽署,然後送交“立法院”與《服貿協議》一起排隊待審。倘係如此,則在“立法院”兩岸法案停擺之際,其他協議的簽署仍能進行,可減低時機的空耗,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正當的做法。然而,如此一來,球就拍回了“立法院”,也就是拍回了民進黨及蔡英文的球場,因為民進黨正是兩岸法案如今落得“不立法/不審查”的主要因素。蔡英文如今面對的情勢是:

  一、張案未停斷兩岸兩會續簽協議的動作,使民進黨失去了繼續杯葛的政治杠桿。二、如果形成服貿協議及後續六協議一共加起來七項協議一起送“立法院”排隊待審的場面,而這個場景又出現在明年2015年大選年,民進黨的內外壓力將相對增加。三、對民進黨來説,如果因此使得2016大選的議題變成“九二共識加臺獨黨綱加七項待審兩岸協議”,其選情變數必更形複雜。面對此一可能的發展,民進黨不可作繭自縛。

  如今,兩岸政府共持“不受枝節影響/加快協議進程”的立場,但看民進黨將如何回應此一新局。蔡英文必須深切認知:在世局及兩岸關係的大架構下,民進黨對兩岸正當協議的杯葛,不但會使臺灣在世界政經情勢中更趨邊緣化,以致與全球化的臺灣生存戰略漸行漸遠,亦將使民進黨在兩岸博弈中更加邊緣化,而邊緣化將使民進黨不易通過2016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縱使獲勝亦不可能平順執政。所以,蔡英文別以為一味杯葛即可以卡住兩岸,因為,這其實是卡住她自己。

  比如説,蔡英文“十問馬政府”,包括悶經濟、工作難找、薪資倒退、房價高、被韓國超越、為何早已沒有四小龍等等,總歸一個問題:未來臺灣經濟將何去何從?但蔡英文也必須自問:如果她將帶著“反對九二共識/主張臺獨黨綱/抵制七項待審兩岸協議”的立場贏得了2016大選,而若屆時臺灣民眾以同樣的十個問題“十問蔡政府”,蔡英文將如何回答?

  僅舉一例,蔡英文問臺灣何以被韓國超越。原因很多,但在明知韓國將因年底中韓FTA簽定而在大陸市場如虎添翼之際,民進黨仍焦土杯葛服貿協議,則蔡英文竟仍問臺灣為何被韓國超越,豈非是另一種的何不食肉糜?

  臺灣政經難題的解決方案在全球化,但無論就政治或經濟言,臺灣不可能實現一個如民進黨主張的“沒有中國的全球化”,亦無可能“由世界走向中國”。在臺灣面臨“FTA懸崖”的邊緣,蔡英文如果找不到一個“由中國走向世界”的政經方案,終究將使民進黨在兩岸弈局中出局。民進黨為今之計,是在抗議的姿態下,設法參與後續各項協議的實現,以備為未來若執政時“概括承受”的兩岸資産。

  我們主張,馬當局應堅定完成6項後續協議,並與服貿協議一併七案送“立院”排隊待審,因為這每一項協議皆有益於和平發展。至於民進黨究竟應先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以節制後續協議的簽署,抑或仍堅持“不立法/不審查”的立場,將“七項兩岸待審協議/臺獨黨綱/九二共識”一併留待2016大選交社會公評,自是眾所矚目的抉擇。在作繭自縛與跳脫泥淖之間,民進黨誠應善加斟酌。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