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鎖住臺灣的結果就是加速出走

2014年08月25日 08: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8月25日報道,今年11月底“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束後,2016大選的政黨初選馬上接踵而至,藍綠各自的內部鬥爭與朝野拚搏全面升高,馬當局有限任期內的兩岸關係無從樂觀。但這樣的結果是利是弊?受傷的是誰?值得深思。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在“立法院”放行任何兩岸協議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兩岸協商也不可能在此氛圍下進行。年底中韓FTA上路,兩岸服貿協議尚無著落,對臺灣經濟的衝擊已在眼前。

  根據臺灣“經濟部”工業局統計,2013年臺灣輸往大陸的工業産品共1563億美元,中韓FTA生效後,推估臺灣在大陸市場會有24.7%、386億美元工業産品商機,包含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因關稅及與韓國産品重疊性高面臨威脅。除此之外,最近臺灣金融業已按捺不住,要求全面與服貿脫鉤,臺“經濟部”表示在評估。惟放行與否是由大陸決定,不是臺灣;若兩岸協商卡關,臺灣官方也使不上力。

  可以預見,如果接下來兩岸協議過不了,兩岸協商也推不動,兩岸交流外熱內冷,臺灣民間會更急。對比李登輝加陳水扁執政“戒急用忍”的20年間,臺灣人對大陸所知有限,只有少數冒險家敢勇於登陸;現在臺灣人對兩岸和平紅利了然于胸,資訊充分,不論大陸是否啟動對臺灣的全面“國民待遇”,臺灣到大陸就學、工作、做生意的人只會多不會少。

  包括民進黨人在內的臺灣部分人士,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吊詭現象。臺灣對大陸愈開放,如ECFA、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全面上路,兩岸有來有往,臺灣對大陸的傾斜反而不會那麼嚴重。舉例來説,服貿上路後,陸資可以入臺創造就業機會,幫臺灣衝GDP;一旦這個管道封了,只要大陸未來逐步放寬惠臺政策,在逐水草而居誘因下,其磁吸效應遠非現在所能想像的。

  所以,民進黨對兩岸關係若還存有封鎖的想法,絕對是大錯特錯!封鎖只能鎖住不讓人進來,沒辦法鎖住不讓人出去,鎖住臺灣的結果就是加速出走。如果民進黨看不透這個現象,緊抱“臺獨”與大陸對抗,2016 一旦執政,冰封兩岸,就是臺灣企業與民眾的大出走之日。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從臺灣企業界急著赴大陸爭取“國民待遇”即可證之。

  評論説,某些勢力在破壞兩岸關係,不願看到兩岸繼續和平發展。但這種作為到底會造成兩岸更分離或兩岸更融合?結果很清楚,有心人是搬石頭砸腳,適得其反。這就如同服貿沒過,臺灣企業界只好向大陸爭取“國民待遇”求生機。兩岸分隔超過65年,歷史最後會證明,只有對人民有利的事才是王道,才能歷經大時代沖刷而不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