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災難現形記:理盲的論述、亂鬥的政治

2014年08月04日 10: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入夏以來,天上地下人禍頻傳,加上惡鬥導致政治失靈,整個臺灣社會焦躁不安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巨災釀成重大傷亡誠然令人涕泣,但有心人士趁機挑撥對立,製造更多的惶惶不安,這才是當今社會更深層的悲哀。臺灣《工商時報》4日發表社論説:即令忠言逆耳,我們也要再次提醒:天災人禍不會挑政黨顏色;面對災難,人不分南北,都不該讓感性淩駕理性;各方自我約束負面情緒,積極應變救難,才是當務之急。

  上月馬航客機在烏克蘭遭擊落,罹難乘客高達七成是荷蘭人,事後荷蘭舉國為死者辦了一場肅穆的喪禮。冷靜理性面對災難,深究之,這又是多少世代的文化養成結果。荷蘭能,是因為從執政者、媒體到民間都能自我節制,正視災難的本質,就事論事地應變。臺灣不能,又豈只是政治人物不理性,包括媒體在內的多方輿論慣於濫情偽善、未審先判,整個社會怎麼可能沉著應變,同舟共濟?

  如今尚堪島內民眾告慰的是,當大難發生時,臺灣還有個富裕的民間,企業與個人可以迅速捐輸人力物力,並提供數億金援,展顯臺灣“富而好禮”的軟實力。

  然而,要透過災難才能證明臺灣的“富而好禮”,也未免太過悲情。明明可以因勢利導,向上提升的軟實力,卻卡在藍綠僵持、南北對立、階級敵視、世代抗爭的齒輪裏。隨著反商仇富、見不得人好的情緒蔓延,“府會”政策攻防逐漸傾向保護主義,向下沉淪的拉力不斷使勁,富裕民間所仰賴的經濟競爭力還有幾年可供消磨?

  即便臺灣此時此刻還擁有富裕的民間,但各界“人溺己溺”的大愛精神很快就被理盲的論述、亂鬥的政治所淹沒。從鄭捷隨機殺人、復航澎湖墜機到高雄氣爆,無一不成為政論節目搬弄是非、名嘴非專業辦案的溫床,部分政客與旗幟鮮明的媒體,更是極盡「對人不對事」的批判之能事。

  當然,道不同不相為謀,閱聽人大可關掉電視、停掉報紙,卻阻止不了這種理盲論述與亂鬥政治對社會的撕裂作用。尤其令人憂心的是,臺灣新世代在網路言論上所呈現的分裂性格。真實的例子包括,一邊批評政府沒有保護臺東“金城武樹”于既倒,一邊大貼颱風假吃喝玩樂的小確幸。又如,這廂才批評北市某市長候選人吃600元(新台幣,下同)便當太奢華,那廂卻又貼出自己在超五星級飯店high吃上千元自助餐。更有甚者,一邊在臉書“天佑高雄”,一邊宅在家裏十指辦案,卻把出生入死的救難人員罵翻。

  正是這種“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心態,從輿論到政客才會發出“錯失黃金時間,政府混吃等死”、“臺北繳稅,高雄闖禍”、“把石化業趕出高雄”等等激憤的言論。他們無視于在現場的每個每人平均是以肉身在執行風險難測的善後工作,更遑論石化業榮枯不僅牽動眾多家庭的生計,也攸關臺灣的經濟發展。

  社論説,不容否認,臺灣的社會真的病了。但鄭捷在臺北捷運隨機殺人,究竟是極端個案,還是社會積弊使然,尚待明辨。復航在澎湖遇難,究竟是航空公司唯利是圖,還是乘客霸機文化衍生的悲劇,亦有待厘清。至於高雄氣爆,究竟是差不多文化作祟,還是制度性的公安輕忽,抑或兩者兼具,更有待專家慎而重之的判定,絕非貿然點名代罪羔羊就能結案。

  無論是鄭捷事件或高雄氣爆,在在暴露出大都會的便利,其實是建構在脆弱的基礎上。危機帶來不幸,卻也有如當頭棒喝,倘若能鞭策那些慣於爭功諉過的政客正視問政的怠惰,促使躁進的企業與個人正視貪快的執念,那麼我們就有阻止下次危機的可能。怕只怕危機無法打醒亂鬥塞責的政客與心存僥倖的人們,那麼臺灣社會只能心驚顫跳地揣測:下次悲劇不知在何時何地會再度發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