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韓國加快自貿協議版圖 臺灣呢?

2014年07月25日 08: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5日發表社論説,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3日訪問韓國,與韓國總統樸槿惠進行高峰會談。雙方宣佈將爭取在今年底完成自由貿易協議(free tradea greement,FTA)的談判。

  不知發動3月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太陽花學運代表們,看到此消息有何感想?是羨慕還是嫉妒?是埋怨臺當局不爭氣、還是慶倖臺灣不會被大陸併吞?

  回顧歷史,韓國大學生抗爭力度,是太陽花學運代表們無法望其項背的。然而,為何韓國大學生反對韓國政府簽署FTA的力道,卻遠遠比不上街頭示威呢!?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相反,經貿自由化程度遠不及韓國的臺灣,卻有一批激進學生,不顧臺灣經貿發展的先機,惡意阻撓兩岸經貿交流的制度化及正常化進程,結果是搞垮了臺灣的經貿競爭力。

  再看看以下數據,就更清楚阻擋兩岸經貿協議的後果有多嚴重了。

  根據臺當局“經濟部”的評估,因為韓國是臺灣在大陸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倘中韓FTA生效,24.7%的臺灣工業産品(大約386億美元)將受到韓國的嚴重威脅,其中包括鋼鐵、工具機、面板、石化及紡織等。“經濟部”還特別提到,臺灣南部的石化業與高雄的鋼鐵業,將受到最大衝擊。

  許多企業也極力呼籲在野黨,切莫繼續阻擋兩岸服貿協議的審查,應提出實質缺失,讓臺當局能在協議正式生效後,方能啟動與對岸的立即協商。然而,在野黨無動於衷,彷彿先鬥垮國民黨政權才是他們目前最重要的職志,而臺灣的發展根本不是他們所考慮的。

  當蔡英文今年5月回任民進黨主席時表示,民進黨也希望臺灣儘速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提升競爭力,她卻對臺灣最大貿易市場視若無睹。是意識型態作祟、還是別有政治企圖?不論是何種藉口,都不該以臺灣的整體利益作為個人的政治賭注。試問,當民進黨執政時,也曾誇口要帶領臺灣加入東亞經濟整合,爾今卻自縛手腳,豈不矛盾?

  要知道,一旦韓國完成中韓FTA的簽訂,就等於與世界前三大經濟體形成經貿同盟了:美國、中國大陸及歐盟。那臺灣在國際經貿體系的角色及定位在哪?還有什麼本錢來與韓國相提並論呢?韓國在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舉國痛定思痛,上下齊心,在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已躍居世界第七大經濟強國,當時恥笑韓國且還在吃老本的臺灣豈不汗顏?

  倘若朝野因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審查有歧見而延宕審查兩岸服貿協議,導致臺灣在大陸市場全面失守,甚至影響臺灣加入“泛太平洋區域經濟整合”(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的進程,那真的怪不得別人!

  馬英九上任六年多來,與大陸簽署的21項協議皆是提升臺灣競爭力、爭取大陸市場、完善兩岸經貿交流正常化的積極及必要措施,而更重要的和平紅利,就是穩定臺海情勢、增加各國願意與臺灣洽談及簽署雙邊FTA,加速融入區域經貿整合的腳步。這些對臺灣的産業競爭力及升級絕對有正面幫助。然而,一場3月的反服貿學運,不僅兩岸服貿協議仍受阻在“立法院”,連帶影響兩岸貨品貿易協議的談判進度,已經打亂臺當局的佈局及所有的對外經貿計劃。

  設想一下,兩岸早于2010年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若後續的實質協議也能順利完成的話,臺灣早就可把目光轉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雙邊自貿協議的談判了,何需坐困愁城、束手無策呢!?

  一個只想追求小確幸、逃避國際競爭的臺灣,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更無法打造出跨國性企業,也註定無法為更多人民創造財富。

  如果蔡英文真的想讓臺灣更好,就應放行兩岸服貿協議,進而早日完成ECFA之下的所有協議,讓臺灣企業站穩大陸市場,再放眼全球,否則執意阻擋兩岸經貿往來的正常發展,受苦的一定是臺灣中下階層的一般人民。

  在全球經貿脈絡愈形緊密的今日,開放或封閉都是自由選擇,端賴民眾的自覺程度而定。雖然一個經濟體有可能因開放而遭受損失,但封閉社會只有自我毀滅一途。既然臺灣經濟發展是以對外貿易為導向,那選擇哪條路怎會難呢?

  在此借用臺當局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話:“要降低全球化互依所帶來的風險,基本上有三個途徑:一是力求經濟實力強大;二是發展新興産業,參與更多元化全球價值鏈;三是融入區域經濟整合,而這些都和兩岸繼續完成ECFA相關協議、運用大陸市場商機等息息相關。”

  社評最後説,我們常説“時間不等人”,競爭亦是如此。韓國這麼拼,也即將完成它FTA的全球版圖。臺灣是繼續坐井觀天毫無作為、還是要迎頭趕上急起直追,端賴民眾的選擇及朝野政黨的覺醒。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