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民共黨際交流還需“漫長的時間”

2014年07月03日 09: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的訪台行程中,包括會晤了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使得民、共兩黨重要人士的面對面溝通對話,成了媒體高度關注的新聞點,並獲得所有評論的肯定。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3日對此發表評論説,民進黨自己也相當滿意,所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才會説,“(兩岸)走出狹隘的國共兩黨互動”。由於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一直受到多數選民和國際社會的質疑,並且成為兩年前蔡英文在“大選”中落敗的最主要因素,張志軍與陳菊的會晤也就某種程度地改良了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既定形象。

  其實,民進黨人士完全不乏和大陸交流的例子,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陳水扁、呂秀蓮、謝長廷等在擔任“立法委員”時,就都到過北京和大陸其他地方,他們的步子一點也沒有比國民黨人士慢。甚至“臺獨”大老蔡同榮、姚嘉文在那個年代,也前往大陸交流。

  近年,所有民進黨籍的縣市長包括陳菊、賴清德,都曾以其正式職銜訪問大陸。至於該黨人士赴大陸出席研討會,或在臺灣私下會晤大陸來臺的官員、學者,更不勝枚舉。那麼為何多數民意還是認為民進黨沒有處理兩岸關係的正面能力呢?

  文章認為,關鍵在於該黨的“臺獨”黨綱與大陸的對臺政策形成無法調和的對立,這就産生了去年以來民進黨內出現凍結“臺獨”黨綱的建議。也正是由於此一黨綱,使得無論民進黨人士如何積極和大陸交流,以改良形象,仍無法和大陸的執政黨中共進行堂堂正正的黨際交流。這與國、共之間的黨對黨的正式互動已行之多年,在形式和性質上都有極大差距。

  張志軍返回大陸後,蔡英文首度回應“凍獨”意見而稱,“任何黨綱修正都需建立黨內共識,這需漫長的時間”。既然如此,民、共之間的黨際交流也就還須等待“漫長的時間”,這能不影響民意對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能力的判斷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