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臺灣應提出兩岸新主張

2014年06月04日 08: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4日發表資深媒體人資深媒體人阮大正的評論文章説,近20年來,臺灣陷入藍綠惡鬥困境,讓臺灣社會留下濃厚的敵意與仇恨,內耗下競爭力不斷消退。如果藍綠還是在各種政策上不斷互相杯葛、當局空轉,民眾看不到未來的願景。臺灣的民主政治,受限于藍綠對立格局,成為拖累民間力量蓬勃發展的絆腳石。臺灣的出路關鍵就在於如何促成藍綠和解,往健全的政黨政治發展。

  尋找兩岸和平路徑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與藍綠跨政黨、立場的多位前政務官提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這是施明德第二次推動藍綠和解,將和解拉高到兩岸關係,雖困難重重卻是釜底抽薪,終止藍綠惡鬥的良方。

  臺灣內部“統獨”對立嚴重,依然是兩岸政治關係走向的變數。國、民兩黨似皆缺乏兩岸定位的論述,反倒是媒體和學界不斷為兩岸和平發展尋找路徑。2010年在日本的本棲寺,2011年在澳大利亞雪梨的南天寺,2012年在臺北,2013年在北京舉辦過多次會談。其中“臺北會談”與“北京會談”更是紅、藍、綠學者專家第一次在臺灣及大陸就政治議題進行面對面的公開對話,在兩岸關係發展上有其時代意義。

  面對中國大陸崛起和不可逆轉的兩岸關係,國、民兩黨應負起政治責任,即便眼前仍非兩岸政治對話的適當時機,亦應大膽提出有關兩岸政治定位之論述和主張。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民進黨的“臺灣等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等於臺灣”,均缺乏未來性。大陸和全球情勢瞬息萬變,兩岸政治定位為兩岸必然要面對的議題。

  將時間定格在1995年12月,施明德與民進黨大老林濁水,周伯倫等和新黨陳癸淼、趙少康等在“立法院”喝咖啡,雙方就世界政治常態由在野黨于“立法院”組成聯合陣線,取得共識,以制約執政的國民黨(當時新黨在“立法院”有21席)。他們認為:藍(新黨)綠(民進黨)必須和解,臺灣才會更好。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不樂見施明德的政治聲望高於自己,唆使“正義連線”不予配合併加批判,逼退施明德,使藍綠大和解破局,導至往後20餘年的政治惡鬥。1999年一直提倡大膽西進的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也遭“臺獨基本教義派”圍剿,繼施明德後離開民進黨。

  分裂臺灣沒有未來

  新當選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對“大一中架構五原則”僅表示:未來希望能有機會透過公開、民主程式,整合出臺灣人民能接納的共識,這仍是空話。更證明陳水扁、蔡英文等人根本是為個人政治利益考量,只為爭取勝選,沒有以臺灣利益為重的核心價值。

  蔡英文與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必須認清,連影響臺灣生存的兩岸政策也任由意識形態操弄,終究走不出僵局。國際環境和兩岸環境也將對民進黨越來越不利,最後恐被邊緣化。誠如郭正亮所言:“臺灣‘獨’派因為自己的兩岸失敗主義,始終不願面對臺灣對外貿易真相,但也無力改變既定現實。勇敢開放、面向兩岸,確實充滿風險,但安於現狀、只看自己,臺灣的未來恐怕會過得更壞。”

  臺灣出口有38~40%到中國大陸,24%到東協,只有11%到美國,洽簽自由貿易協議該以何者為重,大家早就心知肚明。一個破碎的臺灣不會有未來,臺灣社會對藍、綠政黨的政治惡鬥,不會自動平息, 因而和解最重要,和解也最困難,必須由政治人物主動點亮燭火,大眾得以期待大和解的曙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