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國民黨為什麼難得到年輕人認同?

2014年05月08日 10: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日前發表一篇法學教授、律師陳長文的評論文章説,太陽花學運主要領導成員表明支援“臺獨”。馬英九宣示國民黨務改革,爭取青年認同。借由這樣的並列,想談一個問題,為什麼國民黨看起來,在爭取年輕人的認同上似乎遇到不小的困難?

  作者説,不久前,和一位他的學生聊時局,學生説了個有啟發性的觀點:“臺灣綠營對於臺灣定位,也許論述或有不同,但究其實,核心就是‘臺獨’;而國民黨則是反‘臺獨’。”接著這名學生説:“‘臺獨’是信仰,但反‘臺獨’不是;信仰産生説服、信仰産生力量,當信仰與非信仰對決,信仰的力量會大於非信仰。”

  作者説,我忽然理解,為什麼國民黨在青年認同的爭取上,會出現障礙。那已不只是組織層次的問題,更是思想層次的問題。

  文章説,確實,“臺獨”是信仰,反“臺獨”卻不構成信仰。反,是一種中心不定的否定。之所以反“臺獨”,嚴格説來,反的核心,是擔心實踐“臺獨”要付出的代價。

  這樣的反,力量懸于“恐懼”,恐懼只能讓人逃避,並不能從內我中形成擁抱的力量。恐懼也讓人反感,而拉遠恐懼方與恐懼源的距離。試問,如果“臺獨”不需要付出代價,反“臺獨”還會擁有力量嗎?

  也有人認為,也許反“臺獨”不是信仰,但“中華民國”是信仰。藍營基本上不在“統獨”的坐標上表態,但緊緊抓牢“中華民國”認同,這可以上綱成信仰,這一點,大致符合目前臺灣社會氛圍。也由於符合臺灣社會氛圍,所以綠營也不願,或至少階段性的不願否定“中華民國”認同,形成藍綠當前某種公約數。

  但從現實內涵端,臺灣的“中華民國”信仰代表的是現狀的維持。但這樣現狀維持的“中華民國”,還是有內在定性的不穩定性,是暫時狀態?還是永恒狀態?或者在詮釋上,“中華民國”信仰就是反“臺獨”?或者是一種“臺獨”的轉化?

  如果統一是信仰。然而,去問問國民黨,國民黨的意思極限大概也只到“不反對統一”,最多再上推到“未來的、有條件的統一”,卻恐怕説不出“支援統一”!

  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正是一種典型的“反臺獨”論述,“不統”,是説不出“統”;“不獨”,是反“臺獨”;“不武”,是不想與威嚇者同邊。這三不,一度支撐了藍營的意識定位,但終究帶著偏安的消極性。

  再跳回所謂的“臺獨”信仰論,綠營的領袖,不管心中對“臺獨”的傾向是濃是淡,在公開的表態上,也須讓自己的內在“臺獨”保持某種程度的外在曖昧。這可能是一種“有條件、非現在式的臺獨論”,也可能是一種“把現狀等化為某種臺獨形式的獨臺論”。所以,“臺獨”,在政治外觀上,也並非可以完全的發揮其“信仰力量”。所以,綠營才會階段性的不排斥“中華民國”做為公約數。

  但這种經過轉化或詮釋,非直白式的“臺獨”,在太陽花學運中,已經開始産生了質變。太陽花學運主要的領袖成員的直白“臺獨”,意謂,一種純粹的“臺獨”信仰,已經突穿了老式綠營政治人物在純粹“臺獨”之外所加的曖昧外衣,這純粹的“臺獨”,已在新一代的年輕綠營精英的號召下破繭而出。

  若要再進一步深探,則會發現,這樣的信仰與非信仰,在年輕人身上的落差作用,又會被特別的放大。為什麼呢?

  人不輕狂枉少年,年輕人具有對冒險鍾情、對束縛反抗的傾向,愈是壓抑,只是蓄積年輕人更大的彈力。

  年長者也曾年輕,但已“彈性疲乏”,這疲乏是熱情的冷卻,也是對冒險的退卻。年長者,在經年累月的奮鬥後,多多少少已建立了一定的社會基礎,擁有了一些社會資源,他們傾向於安定,也曾經熱血衝撞過的他們,知道衝撞後滿身是傷的痛苦,知道跳上雲端摘月會摔得骨折筋斷。

  他們學會了務實。而這也是長一輩綠營政治人物要為“臺獨”加上曖昧外衣的緣故,他們不想冒進,而造成務實的人的疑慮。

  但年輕人不是,因為還不確切意識到何謂痛苦,甚至會有一種衝動,正因為要承受痛苦,所以更要去試它一試,當作曾經年輕的某種證明、某個勳章。

  可是,要知道,此時年輕人的想法,是未來社會意見的預測,“臺獨”一旦在臺灣年輕人的世界取得更大的信仰,也等於預言,直白的“臺獨”將成臺灣的意識主流。對這樣的發展脈絡,藍綠紅,不同的政治系統,要如何看待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