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誰在承受群眾運動苦果

2014年05月04日 09: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5月1日發表透視集文章指出,民進黨號稱是從街頭起家的,過去在威權時代,往往與社會團體合作,以發動群眾運動的方式,達成其改變體制的目標。然而改變體制的目的,是希望以新的體制來取代過去不合時宜的舊體制,若是在新體制建立後,仍然希望不斷用衝破體制的方式來達成訴求,實質上就與革命無異,社會也將永無寧日。文章摘編如下“

  在民主政治的時代,老百姓其實有許多體制內的工具可以表達訴求,然而舍此工具不用,仍然想要透過體制外的群眾運動手段來達成訴求的目標,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體制漸次崩解。一旦體制崩解之後,也就會殃及無辜,這時無論你的角色為何,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臺灣太陽花學運期間,學生不但強佔“立法院”議場,並而侵入“行政院”搗毀辦公室設備,民進黨不僅未予以譴責,該黨領導階層且排排坐來挺學生,民進黨“立委”甚至開始擔任守門人,以保護學生不讓警察有機會驅離,此舉讓社會大眾誤以為只要理由正當,違法行為也是正義的行動。受到學運違法仍被包容的影響,隨之而來的反核運動,終於開始以包圍“立委”車輛、強佔道路等更為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訴求。

  曾經為學運擔任守門人的“立委”,此次也不能成為反核群眾包圍的倖免者,當與民眾僵持時直言:“這樣限制人身自由,是我們要的民主嗎?”這恐怕是每個沉默大眾心中的疑問。然而這樣的情況是誰造成的呢?不就是支援群眾跨越法治紅線的政治人物造成的嗎?不能因為本身被圍後,才發出那樣的反省!

  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的禁食支援小組,日前針對街頭衝突不斷事件,懇請所有參加抗爭的親友,務必遵守非武力的原則,不要發生任何意外衝突,只是這樣的呼籲很難産生作用。文章呼籲,臺灣相關人士都要設法平息群眾的情緒,用體制內的方式解決問題,否則所有臺灣人都將繼續承受群眾運動的苦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