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政客的惡意讓臺灣社會共識難凝聚

2014年04月28日 08: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民黨提出“封存”核四之議,核四完工之後不運轉,意味馬英九當局作出了重大讓步:把核四的命運留待未來,此舉,讓在野黨頓時失去反對支點,卻仍在馬蘇會、“立院”及各路持續激戰。這也顯示,核電安全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臺灣民眾心裏的恐懼,而是政客的煽惑及惡意。

  臺灣《聯合報》27日社論説,所謂“封存”,有人形容是這把核四裝入“時間膠囊”,有人則形容這像是宣判核四“死緩”。無論如何,其概念都是:勿貿然決定核四的生死,讓社會有一段思考沉澱的時間,也保留民眾未來不同思考的重啟空間。由此可見,“封存”的主張,比起民進黨目前叫囂著要“立刻廢除”或“降低門坎公投”,是更設想週全的處置。

  簡言之,“封存核四”和“立刻廢除”之間最大的差別是:“封存”是讓核四進入一種“休眠”狀態,核四廠的一切機組和零件均保持完整狀態;萬一未來臺灣的供電發生嚴重短缺,而人們對核能安全的疑慮也回到可以容忍的程度,經過全民“公投”的同意,還有一個核四可以應付緊急之需。而如果是“立刻廢除”,花了3000多億元(新台幣,下同)興建的核四,將立刻變成全球最昂貴的廢墟,或許稱斤論兩當破銅爛鐵賣掉,或許不時遭人竊取、破壞,永遠失去再利用的價值。那樣的話,臺灣人的反智與奢侈,也可以在世界核能史上留名了。

  馬英九承諾任內不運轉核四,這形同他自行斷臂,這也剝奪了那些選擇相信臺當局有能力使核四安全運轉的民眾之意志。若不是國民黨黨內外壓力排山倒海,若不是希望追求社會安寧,很難想像他會作出這樣的妥協。然而,以近兩年臺灣社會的躁動不安看,馬英九恐怕也已了解,在他任內已無和平解決核四爭議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將核四“封存”束諸高閣,留待後人的智慧解決。或者換一個時空,臺灣人民會有不同的想法。

  “封存”一詞,值得深思玩味。核四的封存,其實不只是封存了核四廠,同時也將臺灣此時此地對核電爭議無解、無能為力的情境置入時間膠囊。更放大來看,它也封存了臺灣現下民主政治的紛亂狀態,乃至整個社會共識難以凝聚、分歧無法妥協的困境。事實上,除了“反核四”聲浪,稍早的“反服貿”學運,更早的“反壟斷”、“反國光”等一系列運動,一次次試圖把臺灣裝進時間膠囊裏,這次終於總結在核四的封存。臺灣多年來各方面缺乏進展,與這種不時處於“圍堵”的氛圍,不可能沒有關係。

  核四議題在臺灣綿延長達20多年,它的內在困境,隨著時間的拉長愈陷愈深。近些年,傾向環保和反核的民眾有增加的趨勢,這是值得欣喜的現象;但令人擔心的則是,政治上解決這類爭議的能力和素養並未隨之提高,反而是在倒退。核四爭議20多年中最詭異的一段軌跡是:民進黨在2000年宣佈停建,次年恢復興建,2006年又追加人員及400多億元預算;但在2008年失去政權後,民進黨又站回反核四的立場。而今,民進黨不僅連其執政時制定的“公民投票法”門坎都要設法破壞,更公然要挾馬英九“徑自停建”。此刻,核四的“封存”,也必然完整保留民進黨在其間投機搖擺、毫無信念的醜陋面貌。

  從技術觀點看,“封存”跟宣判核四“死刑”,已相去不遠。對民眾而言,一個不運作的核電廠可以卸下心頭的恐懼;然而,這樣的退讓不會使社會的紛爭結束,因為政客的惡意永遠源源不絕,不會罷休。無論如何,“封存”為未來保留了兩個餘地:一是萬一遇上電力短缺,可供重啟作為備援救急;二是未來民眾或許能有更成熟的智慧看待此事,臺灣不必平白把3000多億的設備立刻變成垃圾。

  請民進黨告訴人民:在所有遊戲都玩遍後,你還有什麼更好的選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