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臺灣學運看“臺式民主”

2014年04月14日 16: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4日發表評論説,大部分是90(1990年)後出生的臺灣學運參與者,正好在李、扁當政的20年間,完成中小學教育。李、扁兩人,刻意地將過去兩蔣時代“我是中國人”的教育逐步歸零,重塑“我是臺灣人”的新身分認同;加上實驗性的教改將學生當白老鼠,18分就可以跨進大學門坎,以致于程度良莠不齊的畢業生,數量暴增。

  這次透過太陽花學運點爆了年輕族群長期壓抑的怒火,加上野心政客與“獨”派在背後煽風點火,讓這次學運癱瘓了臺當局的運作、“立法院”停擺了3周。雖然學運退場,但余火仍在各地悶燒,似乎隨時會因一個小小的衝突而死灰複燃。

  從學運開始、提出法案要求臺當局照單全收、到結束離場,緊接著另一波學生聚眾包圍警察分局、要求局長道歉下臺,他們幾乎徹底破壞了過去累積了60多年的臺灣民主進程,重寫了90後的“臺式民主”2.0版。

  如果我們不帶情緒、冷靜地回顧這個歷時3周的學運,進而思考這個所謂的“臺式民主”升級版,似乎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民主不再是傳統的“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而是看誰能在最短時間號召最多人上街,就代表了多數、代表了“人民”,任何發起人就有資格擔任“人民領袖”要求臺當局聽從他的指揮。

  一反過去靠口號、媒體、電郵,號召上街抗議,在和平理性、自我克制的情況下表達訴求;現在是靠著ptt、臉書、手機,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號召成千上萬的粉絲、追隨者一起上街頭,用霸佔、散步或包圍的方式,強迫臺當局接受所有條件;甚至還可以不經過罷免程式就要求官員、民代下臺。學生嘗到了“人多就是力量”的滋味,只要人數多聲量大,就足以讓公權力退縮。

  第二、由於藍綠政黨惡鬥、代議制度失去功能,學運要求跨越代議制度,直接“立法”,交給臺當局照辦;既不需要政黨協商,也不需要經過“公投”,只要能夠號召20、30萬人上街,就足以代表2300萬人的民意。

  第三、網路社群已經取代政黨政治。他們自己推選代表、組織決策小組、舉行“公民憲政會議”、分組討論“立法”,甚至還可以自己提出“民間版”的法案,要求與臺當局及反對黨所提的法案版本並列,優先次序甚至淩駕臺當局的版本;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才有資格代表多數民意。

  第四、未來的選舉,不再需再靠民調,而是靠網路社群按讚的人數多寡就可以決定。如果網民支援哪個候選人,他就幾乎一定當選;如果社群反對哪個候選人,他幾乎篤定落選。因此,不懂得網路或沒有臉書的候選人,已經可以提前出局。

  競選期間,不再需要舉辦公設辯論會,各候選人自己就可透過社群網站來發表政見、傾聽民意;不需要花錢辦選舉造勢,只要透過網路號召粉絲或追隨者上街即可;也不需要舉辦民意調查,看誰能號召最多人上街頭快閃,人數多寡就反映了他的民調支援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