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動蕩過後的臺灣 面臨重要戰略選擇

2014年04月14日 09: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太陽花“學運”結束後,臺北街頭仍未恢復平靜,11日晚間果然又見群眾包圍警察分局。臺灣《中國時報》14日社論指出:展望未來,不但馬王、朝野都還將繼續爭鬥,由於臺當局應對群眾抗爭態度軟弱,群眾已養成意氣風發、自我膨脹的心態,而網路糾眾又極為容易,未來類似“路過”、“佔領”等活動,恐將成為常態性現象。文章摘編如下:

  社論指出,我們只用群眾、動蕩,而避免使用騷亂與學運的字眼,是有特殊原因的。我們必須先慎思,這次街頭動蕩的本質到底是學運或社運?是溝通不足還是權力鬥爭?是反對黑箱作業還是“統獨”之爭?是反對服貿、爭取民主還是“逢馬”、“逢中”必反?是政治問題還是法律問題?是追求世代正義還是兩條路線的鬥爭?大家不要只被事物的表像所迷惑,而忽略了問題的本質。不管是臺灣、大陸及國際社會首先都要對臺灣動蕩情勢做出一個專業性、有深度、全面的判斷與定位,然後才能決定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因應對策。

  當然,動輒有十數萬人,甚至可能更多人,或自發或被動員上街抗議,就不是單純“統獨鬥爭”所能涵蓋,臺灣社會必然出了一些其他嚴重的問題,經濟可能是其中之一。臺灣早已逐漸喪失經濟的動能,製造業紛紛出走,年輕一代對於未來有很沉重的憂慮,眼見高失業率、高房價及貧富懸殊的現象日益嚴重,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我們對於年輕族群的合理訴求是抱持同情和理解的態度,臺灣確實應該在臺當局運作、租稅、教育政策等方面大肆興革。

  但於此同時,難免還是有人要合理的懷疑,是不是有些特定的所謂群眾領袖打著一些表面上無害、正當的要求,以分進合擊的方式,有意配合特定的政黨與政治人物在進行政治鬥爭,他們反對的不只是黑箱作業,在意的不全是溝通不足,要求的不是單純的分享權力,而實際上是一場經過包裝後的政治及“統獨”鬥爭。這是不是一場打著民主訴求反對民主體制的民主內戰,值得大家深思。

  再回到服貿爭議,一如所知,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甚至是福禍相倚,與中國大陸簽署服貿協議當然仍有一定的風險,但如果説全球化及市場化是一個無法抗拒、不能逆轉的態勢,如果説時間確實已經不在臺灣的一邊,而機會與市場一經失去就難贏回,臺灣無論如何都必須及時搭上區域經濟整合的列車,如果説對外開放是個硬道理,而這也是臺灣唯一的出路和活路,癥結就在臺當局及全民要如何集思廣益,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把利益最大化、傷害最小化,服貿的開放項目可以嚴審,但應非退回,更非把議題導向“統獨”爭議及政治鬥爭的層面。

  在兩岸競逐的過程中,不管是從政治、經濟、戰略、安全各個面向來看,時間與機會都已不在臺灣的一邊,如今面對大陸崛起,臺灣是否應當再度把握機會,趁勢成就、擴大自己的利益?新加坡國總理李顯龍日前表示,服貿對臺灣有利,不簽可惜。這些真知卓見是否值得大家深思,臺灣各界是否仍要繼續讓民粹當道,把頭埋在沙子裏,而不願面對現實,做出重要的戰略選擇,全在一念之間。

  就目前的官方資料來看,至少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洲、歐盟都曾有意與臺灣研商、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但目前傳出的消息是,所有談判都已暫時喊停,我們雖然無法確定這種消息正確的程度,但若從事理來看,這種可能確實不能排除,臺灣民眾沒有決心、臺當局沒有能力,各國和地區在利益有限,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大家當然寧可暫持觀望態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