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反服貿被“臺獨”借殼上市 翻攪臺灣

2014年04月02日 08: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反服貿學生攻佔“立法院”議場已半個月,330大型活動平和落幕,議場內外靜坐群眾明顯減少,反反服貿團體動作加大。香港中評社4月2日社論指出,激情過後,掀開反服貿的本質,這還是藍與綠的鬥爭,更值得注意的是反服貿被“臺獨”運動“借殼上市”,對兩岸關係、臺灣長遠發展的影響 。

  反服貿學運領袖林飛帆330在凱道大聲説,“反服貿行動在臺灣與中國的關係之間,做了新的定義,臺灣的未來屬於全臺灣2300萬台灣人民,臺灣的未來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

  林飛帆的説法間接説明瞭,他們所領導的反服貿本質上是一項“臺獨”運動,是以反對兩岸經貿來包裝“臺獨”主張。330凱達格蘭大道的群眾,不論是學生宣稱的50萬人,還是警方説的11萬6千人,都展現了幾名學生領袖的成功動員。“臺獨”在臺灣原本隨著領導人老化、弱化,逐漸凋零,林飛帆等人為“臺獨”完成了世代交替,讓“臺獨”藉由反經貿交流議題再度躍上了臺面。

  社評認為,民進黨與“太陽花學運”的關係始終受到矚目,迄今發展看來,民進黨並沒有改變被邊緣化的現像。固然也可以説,沒有民進黨與“綠委”撐腰,學生不可能在“立院”議場安然度過半個月;但在主從關係上,反服貿迄今仍是由學生主導,民進黨淪為替學生看門、當保鏢的配角。包括議題設定上,都是由學生以及學生背後的“獨”派學者在操盤。

  然而這樣的關係也形成了,由深綠學生與學者來挾持民進黨的現像。民進黨的“選舉路線”被迫要向學生與“獨”派學者的“運動路線”妥協。民進黨逐漸走向中間的路線,要向深綠化挺進的無奈。

  民進黨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選舉路線”與“運動路線”的糾葛了。陳水扁剛執政時,曾以“要拼執政?還是要搞運動?”成功壓抑了“臺獨”基本教義派的氣焰,之後就是“選舉路線”挂帥,爭取透過選舉達到執政目標。這次學運領袖爬到民進黨頭上,迫使民進黨中央又退到“運動路線”,包括綠“天王”一字排開到“政院”廣場聲援學生等,這對於未來民進黨的選舉與發展構成長遠影響。

  以這次反服貿與反反服貿的對決來看,民進黨支援學生攻佔“立法院”、“行政院”的行為外界看在眼底,企業、工會逐一站出挺服貿,這些都會逐一反應在年底“七合一”選舉,乃至2016“大選”。民進黨執政縣市首當其衝會吃到苦頭,一方面是深綠化不利選舉,而且一旦接下去的兩岸交流、陸客都因服貿受阻而推遲,被冠上“反商”之名,長遠來看對綠營地方首長是重大不利。陳菊等最近在此事件上也顯得相對尷尬,有意無意流露出模棱兩可的態度。

  尤其,過去幾年來,民進黨兩岸路線基調都是採模糊化操作,不碰政治議題,但不反對交流,更不反對兩岸經貿與陸客等,包括高雄市長陳菊、雲林縣長蘇治芬等都曾赴大陸交流或招商。當反服貿學運挾持了民進黨,民進黨的兩岸基調從模糊走向清晰,迴旋空間會變小。

  在未來,學運領袖躍上政治舞臺,不論是進入民進黨選舉與否,都會大幅改變綠營生態,讓原本已弱化的深綠再度抬頭,成為阻擾綠營向中間移動的力量。即使未來的民進黨領導人有意完成最後一哩路,也會比現在更加困難。

  這次的服貿事件,雖然尚未落幕,馬英九已做了重大妥協,可望將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也同意逐條審查服貿協議。這説明瞭幾件事,第一、兩岸服貿協議要在“立法院”本會期(5月或6月)通過的可能性變低了。第二、綠營否決部份條文的可能性變高了。第三、未來的兩岸協議受綠營牽制,不確性變大了。第四、一旦服貿條文有了變動,兩岸得重新談判,後面又有綠營與學運,等於是全部砸鍋了。

  這都指出了反服貿被“臺獨”運動“借殼上市”後,民進黨從想利用反服貿學運收割成果,變成被“臺獨”捆綁得更加厲害,進而翻攪整個臺灣。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