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有效溝通認清服貿開新局

2014年03月28日 13:5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28日社論指出:臺灣學生民運團體持續佔領“立法院”,再加上日前攻佔“行政院”遭強制驅離,使得兩岸服貿協議的是非對錯討論愈來愈複雜。從媒體、網路到民眾茶余飯後,服貿的討論幾乎已成為臺灣全民運動。對於服貿協議本身的意義及利弊,卻因大量正反資訊充斥拉扯,彷彿都各自成理,讓大家愈來愈摸不著方向,可能才是導致集體焦慮的主因。

  社論説,從學運本身來看,姑且不論學生這次佔領行為合法與否,但點燃全民對服貿的重視與討論,只是高張力的抗爭是一時的,終將落幕社會經濟發展卻是永久的。有鋻於此,我們將透過一系列的探討,提供社會更貼近事實、更為合理的觀點,讓服貿的討論回歸正軌,讓理性駕馭激情。

  社會對服貿的混亂糾結態度,可從以下的調查中看出。依據本週媒體民意調查,在受訪的13位大學經濟係系主任中,有12位支援服貿的通過,並認為有助於臺灣經濟發展;但與此同時,卻有56%的受訪民眾反對服貿。專家學者與一般民眾的認知與落差如此巨大,顯示出幾個可能。首先大家因對服貿協議一知半解,導致憂慮恐慌,進而反對,亦可能因執政黨處理不當,引發民怨後因而反對。

  這些因素具有高度的相互影響關係。對服貿協議的不了解,加上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和政治企圖的擔憂不安,令人擔心陸資大舉入侵使臺灣招架不住。而即便現行法令及服貿協議中,已經有很多審查、取締及停止協議執行的“安全閥”機制,也有受衝擊時的因應救濟辦法,來消除、控管服貿協議的潛在風險,但對執政團隊的不滿,也讓大家不信任臺當局有能力來適時、有效地利用這些機制,使得服貿協議能真正達到對臺灣“利益極大化、衝擊極小化”的結果。這些都是民眾反對服貿的主因所在。

  然而,從經濟發展大局觀察,服貿協議爭取到中國大陸的80項承諾,全部超越日、韓等競爭對手,一方面可以降低臺商的經營風險與障礙,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在中國大陸龐大內需市場的佔有率和機會,而對陸資的開放,亦可為臺灣經濟帶來活水與動能。

  更重要的是,借由服貿協議建立更為制度化的兩岸經貿互動關係,將可降低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及“東協加六”(RCEP)等區域整合時在政治上的變數,消除其他地區因兩岸問題造成的猶豫,讓臺灣不只有兩岸,更有全球市場。這也許是大學經濟系主任支援服貿協議的基礎,也是洽簽服貿協議的初衷。

  所以服貿協議的未來道路,是康莊大道還是曲折小徑,關鍵便在於臺當局如何消除庶民大眾與系主任的落差。強化大家對服貿協議內容的正確認知,讓各界充分了解服貿協議的利益所在,以及對潛在弊端是否已有防制因應方法,是各種似是而非資訊充斥網路之際,是困難但必走的第一步。而且,溝通除強調次數外,更需重視效果,否則有聽沒有懂,問題並未解決。

  再者,即使民眾積怨已深,但提高各界對臺當局的信心與信任的重要性,可能還高於服貿協議條文及配套措施的到位。例如臺當局常説已準備近千億台幣來因應産業衝擊,但業者多次提出門坎過高的質疑,迄今未獲響應,無怪乎社會嘲笑臺當局只會跳針。

  這些步驟如何起步,如何接續,固然可以多方面徵詢,但面對這種關鍵時刻,無論是守戰果或逆轉勝,臺當局都必須嚴肅思考,或許才是解決服貿爭議的突破點。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