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區域整合商機 臺灣莫錯過服貿協議

2014年03月12日 09: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立法院”剛辦完兩岸服貿協議第16場公聽會,眼見躺在“立法院”8個月之久的兩岸服貿協議,終於露出實質審查曙光,不料,綠營一改過去“立法院”慣例,將最早由藍營提案的服貿協議徑自排入“內政委員會”審查。臺灣《經濟日報》12日社論説:近來綠營的這場逆襲,還伸向了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為兩大攸關臺灣未來的重大“法案”,投下新變數。

  兩岸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初審的主席權,一旦確認由綠營取得,即便綠營保證會公平、公正審議,惟綠營已出現技術擋關前例,不免予人“羊入虎口”聯想。而近來“立院經濟委員會”也決議,示範區特別條例必須在月底前加開5場公聽會,才可實質審查,服貿殷鑒不遠,也讓外界擔憂,示範區能否安然在下個月步入實質審查階段。

  “立法院”對於重大“法案”採行嚴格監督立場,無可厚非。我們也欣見在野黨的初衷,是為了維護臺灣主體性,及照顧島內更多的弱勢産業。不過,若是在野黨的初衷,早已變質為“逢中必反”與根本性地想摧毀服貿與示範區,那麼就太對不起民主的真諦,及廣大選民的期待。

  臺灣廣大選民的期待是什麼?無非就是要擺脫當前經濟沉悶的現狀,與揮別低薪工作,讓個人生活與所處的家園變得更美好。或許有人會批評,服貿生效與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就能保證這些美好圖像會自動兌現嗎?答案當然是“不見得”。

  不過,若是臺灣處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什麼都不做,為了防堵風險,乾脆連機會也不要了,那麼這些美好的圖像,終究不過是想像而已。反之,臺灣若能掌握服貿與示範區難得的發展機遇,在臺當局、産業及全民齊心打組織戰下,那麼這些美好圖像,自然是指日可待。

  日前,臺灣“金管會”宣佈島內12家“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即日起可承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得以信託機制投資國外商品,與開放外幣有價證券經紀業務等。這些過去做不了的事,現在都在示範區納入金融的過程中一一成真。其最新的一個效應就是,島內金融業者在商機可期下,預計今年徵才將超過2萬人。這正是臺灣金融業沉悶多年,不曾盼到的景象,足以證明,示範區既是有感的政策,還能啟動正向迴圈,一方面讓島內民眾能夠棲身在壯盛的産業大樹下,擺脫低薪威脅、開創“小確幸”、大幸福,還能讓本土産業發芽吐新枝,帶動經濟開花結果。

  示範區如此,兩岸服貿協議背後可延伸出的13億人口商機,更可讓島內産業大樹能夠伸展枝芽,庇蔭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來。當然,我們必須重申,所有的機會與風險都是相伴而生,但若是因為懼怕風險不肯行動,那麼就註定與成功絕緣。

  兩岸服貿協議這一關,臺灣走來備嘗艱辛,也支付了超乎想像的各種有形、無形成本。在16場公聽會上,相信臺當局聽到了傳統弱勢産業的不安,也看到了強勢産業的企圖心。

  在未來一段時間,臺當局必須要做的幾件大事,其一是,協助弱勢産業有機會躋身贏者圈,得以分享自由貿易的果實;其次是落實更多的輔導與監督機制,避免在野黨擔憂的“洗頭兼洗腦”情事發生,也確保臺商合法權益。再者,就是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協助産業登陸“打群架”,及早實現開放效益,讓民眾更有信心。

  産業界最忌諱的就是政策不確定性,不論這個不確定性是來自行政部門或是“立法院”。值此鄰近國家或地區都已跳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洪流之中,臺灣經濟也來到了必須借由服貿與示範區找到新出口的關鍵時刻,in or out,現在就必須做個抉擇。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