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拉倒孫中山銅像:“臺獨”者才是真正的獨裁

2014年02月25日 08: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內的孫中山銅像,日前遭“公投護臺灣聯盟”成員拉倒趴伏在地,臺灣《中華日報》25日社論指出:這項粗暴行動必將被以“二二二事件(發生日)”或“孫中山銅像拉倒事件”寫入歷史,成為所謂臺灣“多元文化”、“民主進步”最大反諷。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歷史明確記載,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即同盟會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孫中山先生於1919年1月1日改組同盟會成立中國國民黨。1949年以後,

  兩岸兩個政體隔海而治以來,即使中國大陸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但對手創“中華民國”的中山先生仍尊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40週年,胡錦濤總書記發表談話尊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大陸對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時期的“總統府”、安厝中山先生靈柩的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無不視為重點保護對象。

  孫中山先生身為中華民族主義者,倡行的民主政治在臺灣逐步體現之後,民主政治既得利益者為攫取更多的利益,先是以“臺灣多元族群”、“臺灣多元文化”、後又以“臺灣本土文化”做為民主政治的基因,進而以“臺灣本土文化”做為“臺獨”意識的依託。然而,“臺灣多元族群”軀殼內卻了無中華民族主義意涵,欲求“愛國主義”也就不可得。

  “臺獨”人士其實將中華民族主義視為洪水猛獸,仿佛唯有將中華民族主義除之而後快,才能在民主的保護傘下拓展“臺獨”意識空間,據以繁衍臺灣意識因子。“獨”派人士或“臺獨”支援者十數年來,到處砸毀、拆除蔣中正銅像,如謂為在民主進程中對威權體制的反逆,那麼拉倒蘇中山銅像則是赤裸裸的否定中華民國。

  “人民統治”已成現今“民主”普遍的標簽,但民主體制之下的“人民統治”不容許排他性存在,中山先生是良醫醫國典範,1900年、1913年兩度赴臺籌謀國事,其感性與理性兼具,拋頭顱灑熱血大無畏勇氣足可讓臺灣人民感念與深思。“臺獨”不可行;忘卻歷史的“獨”派人士已成無根的孑遺,悲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