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亞洲四小龍”早就沒了?

2014年02月21日 16: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管中閔“主委”日前一席“亞洲四小龍早就沒了”的講話,引發島內媒體的重視與熱議。反對派興高采烈借此話駁斥馬英九宣稱臺灣前5年經濟成長率為“四小龍第二”的説法;支援者則援引管中閔原意,爭取民眾支援市場開放、解除管制來加速成長。臺灣《經濟日報》21日社論説:然而,到底還有沒有“亞洲四小龍”?如果還有,臺灣是否已從龍首變成龍尾?如果沒有,新目標如何設定、如何追求?恐怕是更重要的議題。

  管中閔提到:新加坡每人平均所得幾乎超過臺灣一倍、韓國的實力是要挑戰日本、香港挂在中國巨龍身上,所以都看不到臺灣,“臺灣自己要看見自己面臨的困境”。這些話是用來警惕自己,要迎頭趕上先進經濟體,不要因策略錯誤而掉了隊。然而,如果有人不以此話作為警惕,反而導致有人妄自菲薄甚至自我矮化,可能就誤解了管中閔的原意,造成不必要的後遺症。

  “亞洲四小龍”的説法推測是在1970年代後期出現的,1991年,哈佛大學著名的傅高義教授(EzraF.Vogel)出版了《亞洲四小龍-東亞工業化的散播》之後,“亞洲四小龍”成為討論經濟發展政策的典範。但是,“亞洲四小龍”的稱呼近來的確已經逐漸式微,原因不在於誰被除名,而在於“東南亞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已經崛起,而原來的四小龍都已成長茁壯,進入富裕經濟之林。目前,這幾個經濟體在所有的國際評比中都名列前茅,持續受到矚目。不管“亞洲四小龍”這個名詞是否繼續存在,它們都已經“畢業”,也有人填補了它們原來的位置。

  然而,從務實面來探討,用美元直接換算的每人平均生産並不適當,經濟學界早就改用“購買力平價”(PPP)來消除物價和匯率變動的影響。而從1950年代起,臺灣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的每人平均生産就排四小龍第三,今天仍是第三,還領先物價高漲的韓國兩成左右;而新加坡高出臺灣也只有五成左右,並沒有所謂“從四小龍之首落于之末”的問題。

  社評説,臺灣經濟目前雖然“悶”,但早已是富裕經濟體;只要努力,落後的距離很快可以趕上。

  臺灣《立報》21日社論也説,四小龍是名,經濟競爭力是實;臺灣是否還在四小龍之列,一般人或許不在意,但經濟競爭力日衰,才是民眾最在意之事。四小龍隨時勢的變化,勢必得各奔東西,尋求轉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