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緬懷昔日榮光 明天的臺灣會變好嗎

2013年12月27日 14:1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紛擾的2013年將盡,臺灣一方面緬懷先賢為政的智慧與魄力,卻無力傚法;另方面,朝野對內對外皆好鬥,以互揭瘡疤為問政主軸。更令人憂心的是,距離2014年底“七合一”選舉還有一年之遙,此時此際,基於選戰考量的陽謀、陰謀與權謀卻已滿天飛,社會騷動無日無之。臺灣《工商時報》27日發表社論指出,如果臺灣朝野政客再如此妄為,臺灣的明天不變更差,已屬萬幸,遑論企求明天會更好。

  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保二無望,不少老一輩份外懷念起“經濟奇跡”的年代,因此當時的清官賢吏如孫運璇、嚴家淦、李國鼎、尹仲容與趙耀東也更受推崇。近日適值臺灣“前行政院長”、“前經濟部長”、“前交通部長”、前臺電總經理孫運璇百歲冥誕,以及前臺灣地區領導人嚴家淦逝世20週年紀念,孫嚴兩位典範的遠見、魄力與執行力,又成為執政當局朗朗上口的“圭臬”。

  無庸置疑,孫、嚴、李、尹、趙在戰後動蕩的大時代為民鞠躬盡瘁,奠定臺灣以製造業出口導向的發展基礎,當然是值得後代追念的。我們甚至可以説,跨世紀以來,臺灣社會因為意識型態拉扯激烈,刻意忽視或貶抑某些歷史,以致在富裕生活中成長的新世代,對這些“經濟奇跡”推手欠缺感恩的情懷。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隨著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再從民主陷入“統獨”惡鬥,即令孫、嚴、李、尹、趙再世,也難逃“五日京兆,壯志未酬”的下場。

  有道是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在兩蔣威權期間,冷戰對峙,社會閉鎖,官員視野遠較民間開闊,“建設寶島為復興基地”是上下共同的目標,凡事臺當局説了算,既無名嘴與媒體輕易搬弄是非,更無反對黨動輒逼退官員。正因為當時當局要員所坐的板凳既深且長(如上述孫、嚴歷經要職),因此得以揮灑壯志,為臺灣遠謀。

  時至今日,民主化、全球化與網路化令民智大開,産業忖時度勢的本事往往更勝臺當局一籌,昔日由上而下的指導式産業政策已不符時潮;以製造業出口為基礎的代工模式,更面臨中美爭食與環保抬頭的雙重新挑戰。換言之,即令孫、嚴、李、尹、趙再世,也不可能靠“成長優先”的硬體製造路線再創奇跡。我們甚至可以説,以往製造業出口與代工的過度成功,反而是今日調結構的最大阻力。

  鑒往知來,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的使命,每個時代也有每個時代的英雄。昔日政局板蕩固然是大時代,現今科技萬變難道不是大時代?看國際間英雄輩出,臺灣又豈能小了志氣?因此,與其撫今追昔,感嘆美好時光不再,更積極的作為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以與時俱進的態度策勵彼此勇往直前,開創屬於當代臺灣的新奇跡。

  臺灣的與時俱進,又當如何為之?在此之前,必須先解政治內耗亂象。當務之急,朝野兩黨都該捨棄“五府千歲、祖母綠”的託大思維,扶植青壯派以注入新活力。中國大陸早已擺脫“水深火熱”,成為強國,臺灣順時應勢與之交往,也必須坦然面對競合。如果在野黨一味以妖魔化對方,自愚愚人的結果,只會使臺灣在大競爭時代更落居人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