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金馬獎不能只是舞臺

2013年11月27日 17:3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金馬獎以50週年紀念為由,邀請臺港中新馬等地的電影人齊集于臺北,借由巨星群聚的媒體效應,將這個獎項打造成相當於華人圈奧斯卡、戛納影展的地位。臺灣立報27日社論説,這是一場精采的舞臺秀,但是對於電影産業的助益卻不大,就像是一場華麗煙火秀,曲終人就散、不留下一點痕跡。

  社論説,這個影展沒有任何産業市集的氣味,而只單純成為電影人聚會、交流的舞臺而已。

  影展其實是産業市集,而不是電影人的封神榜。影展的前臺是影片、電影工作者的較量,它是表演事業;後臺則是龐大的産業訊息交流、影片版權交易、新片籌資的活動網路。頒獎的前臺儘管光鮮亮麗、主持人舌燦蓮花,但是後臺的重要性決不遜於前臺。尤其以目前的電影動輒數千萬台幣甚至上億美元的資金份量,以及拍片時從數十人起跳甚至動輒上百人的劇組規模來看,電影已經不是小家碧玉、用幾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具備創投募資,甚至是華爾街金融操作的資金等級。

  從本地人熟知的奧斯卡到威尼斯影展,甚至在臺灣有一定知名度的日舞影展現場,背後都有蓬勃的電影産業活動。這也是某些國際級影展,即使主辦國的電影産業實力、電影製作水準與影展的知名度不對等的情況下,都仍然能吸引眾多巨星、製作公司積極參與的原因。因為,影展本身提供了一個産業運作的人脈、訊息、交易、資金、片子流通的平臺,有電影公司、製作人、院線業者前往影展,才會有演員、導演、編劇願意參與。

  然而臺灣的金馬影展,卻缺少了這一環。臺灣曾經是華人圈中最大的電影消費市場,我們所熟知的早年影片,許多都是來自於臺灣出資、香港製作的模式,當時臺灣的觀影喜好因為市場規模而處於強勢地位,甚至可以主導其他地區的製作方向,臺灣的製片公司可以用資金訂做電影的風格、故事、演員陣容。近幾年臺灣的製造業很流行的代工、産業的轉型話題,總是強調代工業者轉型的難度,但是我們卻忘了臺灣在電影領域卻曾經擔任過發包給香港代工的角色,而香港電影業界早就做了臺灣製造業轉型的示範。也就是基於臺灣電影市場的基礎,臺灣的金馬獎才有機會成為整個華語圈電影的重要影展,也才有今年的金馬50年盛況。以至於今年的影展盛會,全靠“金馬獎”所累積的招牌、人望,而成為媒體報導中“華人電影圈最公正、最具標竿性的影展”。

  但是,臺灣的電影業界、影展業界卻沒有在這個過程中,將金馬獎發展成為華文電影交易、資訊流通的平臺。現在,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即將崛起,臺灣的電影市場優勢不再,再加上電影製作能力並無超越其他地區的特殊之處,金馬影展的50年很可能會是臺灣電影的最高峰。要在電影産業能力不足、市場規模不夠,然後又沒有充足的産業交流的狀況下,辦一個國際級的影展,實在很拚。

  影展並不是電影人較量的舞臺,眾星雲集、傑齣電影後制前制人的成就、頒獎典禮的驚喜失落,一直到觀眾的收視,都只是表像,真正的核心是在産業的交流與交易。臺灣人習慣於將影展看成是電影人的封神榜,而忘了影展其實跟各種産業界的商展都一樣,它的重頭戲在産業的交易,而不是幾個明星人物。稍有産業工作經驗的人都會知道,重要的商業展覽可以預先揭露未來半年的産品走向。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