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面對丟鞋窘況 馬英九應停下腳步想一想

2013年10月25日 10: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王金平關説案引發的政治風暴雖暫時偃旗息鼓,但馬英九面對的丟鞋窘況並未稍緩,甚至警察機關必須增購捕鞋網防範,臺媒《中國時報》25日社論説,馬英九處境確實尷尬。第二任期日子無多,自許“戴著頭盔往前衝”的馬英九,該停下腳步,好好想想自己和臺灣的下一步路,到底該走向何方?

  社論除了建議馬英九應思考如何運用新媒體和臺灣網路這一代溝通外,進一步提出四點主張,並相信有助於臺灣走出政治泥濘、明確化發展策略、再造競爭力。

  社論首先認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畢竟不是縣市長,馬英九的首要任務在處理好對外關係,以維繫臺灣安全、創造經濟繁榮、增進人民福祉。平心而論,馬英九當局雖然不得人心,但其在增進對外關係方面的努力與貢獻,必將得到歷史的肯定。

  社論認為兩岸已脫離戰爭邊緣,進入和平發展期,並獲得明顯的和平紅利。並舉例如,臺灣和美國的關係也已重建互信回歸常態、與日本的漁權爭議終於獲得解決、長期困擾漁民的與菲律賓漁業衝突問題,也展開官方談判可望簽署協議。兩岸簽署了ECFA協議,臺日也簽署了投資協定,與紐西蘭的貿易協定可望近期生效,臺灣與新加波的貿易協議短期內亦可望簽署,與其他幾個國家的投資與貿易協議談判也正陸續開展中。

  第二,社論認為在對內工作上,馬英九應退居二線。馬當局民意聲望低迷,而且顯然拉抬無力。馬英九面臨“戴著頭盔防鞋丟”窘境與臺當局施政無方、經濟低迷有很大的關聯。其實,人民要求提振經濟、強化食品安全、健全健保與年金改革、乃至完善十二年公費教育配套工程,沒有一項不是臺當局行政部門的職責,實不勞馬英九事必躬親,應該給行政部門更多餘裕。

  第三、兩岸關係已進入深水區,未來十年,大陸經濟總量將持續發展,其軍事力量與文化穿透力都將因經濟力的強大而相應提升,臺灣的發展不但不可能排除大陸因素,目前引起重大爭議的服貿協議、兩岸互設機構等問題,都只是深化兩岸關係的基本步,未來無可避免勢必要處理美國軍購、軍事互信、政治談判等爭議,面對這些問題,馬當局既不能躁進也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對兩岸關係更深、更廣的發展及其挑戰。

  社論還説,特定媒體以“推進兩岸關係可能叛國”的莫須有言詞恐嚇馬英九,稱他卸任後可能面對“失去人身自由”的命運。對於這種無聊的言語,我們在譴責之餘,更要鼓勵馬當局不必憂讒畏譏,臺灣地區領導人依“一中憲法”拓展兩岸關係何罪之有?何況所有的兩岸政策都本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反而是刻意塑造兩岸敵意者,才是罪人!

  第四、基於最近種種政治紛擾,輿論對於臺灣“憲政”體制討論之聲日切,的確,自“修憲”完成之日始,臺灣“憲法”即陷入“有框架無神形”的窘境,臺灣地區領導人有權無責的缺失愈益明顯,顯然,將目前尷尬的雙首長制變更為“內閣制”,由政黨領導民意代表共議時政,或淡化政黨力量並制衡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行政權,都必須“修憲”。

  然而,回顧過去“修憲”歷程,卻不能不感嘆,這是傷痕纍纍的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史,凍省標舉提升行政效能,卻只是“修憲”交換的政治籌碼;讓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成為唯唯諾諾的執行長;民意代表減半和單一選區兩票制,原為鼓勵專業和中間路線人才出頭,徹底改變當時的惡劣政治文化,結果政治效能未提升,極端問政與無理杯葛依然存在,民意代表早拈香晚敬酒,經營紅白場習氣更重,甚至“立法院”涉入司法關説社會也不以為意,凡此種種都讓人聞“憲改”色變。

  社論還説,制度重要,落實制度的人更重要,任何憲體都框架不了缺乏文明素養的政客,如果朝野對話成為奢想,又如何寄望“憲改”得以推動?臺灣確實需要推動“憲改”,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絕不能為短期政治需要推動憲改,憲改需要高度社會共識,與文化融合的憲政,才能真正成為推動臺灣進步的基石。

  社論最後説,馬英九剩下兩年多任期,要面臨兩次選舉,他的時間空間都有限,馬英九應堅持兩岸和平發展路線,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在內政問題上應懂得讓權,並針對“憲改”方向與策略展開社會對話,匯聚各方意見做為未來憲改的準備。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