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施曉明:兩岸文化産業交流與合作的現狀與思考

2013年07月12日 12: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隨著兩岸關係發展的逐步深入,兩岸文化交流也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點目標。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利於構築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平臺,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促進兩岸同胞攜手做強中華民族文化産業、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本文試將加強兩岸文化産業交流合作的現實意義,以江蘇省南通市與臺灣的文化産業交流的現狀及策略措施為例,作一粗淺探析。

  一、加強兩岸文化産業交流與合作的現實意義

  1、加強兩岸文化産業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增強民族認同感、增進兩岸同胞的感情、維護民族團結。文化在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同的文化根源,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內在精神動力,是民族團結,實現和平統一的精神財富。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深化兩岸同胞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密切兩岸同胞的感情,逐步建構起共同的新中華文化,形成兩岸新的共同的文化認同,有利於增進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團結,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現實需要。

  2、加強文化産業交流與合作,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時代主流,有利於增強國家凝聚力和自豪感。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文化是交往的工具,文化是傳遞文明、促進社會發展的載體。完全封閉的文化不利於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符合時代潮流和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中華文化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把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尊性,這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因此,加強文化交流,共同學習,取長補短,可以繁榮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認同,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加強文化産業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實現經濟交流與文化交流的互補,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經過30多年兩岸同胞的交流交往,兩岸的經濟結合和利益的融合已經十分廣泛和深入,也得到了兩岸同胞的普遍認同和支援,人員往來也十分頻繁。以南通為例,截至2012年末,在通臺資企業2000多家,在通常駐臺商1200多名,南通對臺招商引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2年在臺灣電電公會《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中,南通被評為“極力推薦城市”。同時南通還獲得了2012最佳投資服務城市、平安城市、最佳宜居城市、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稱號。在經貿交流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經貿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對,相當於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經貿交流主要以利益為取向,並不能自動轉化為上層的意識形態,難以影響到深層次的認同感、信仰和價值觀。臺灣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也曾經説過:經貿交流是“手牽手”,那麼文化交流應該是“心連心”。所以文化交流也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功能。尤其在文化産業大發展的今天,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將對兩岸經貿文化、民眾思想情感等産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在兩岸經貿關係已取得較大進展的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大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可以肯定地説,在經貿、文化這兩條腿行走之下,兩岸才有可能突破政治與意識形態的某些障礙,讓兩岸關係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